求是创新
2011年03月25日
求是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发展必备的品格。
“求是”,即“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意思是说,研究学问要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然后从中找出真实可靠的结论来。“实事求是”后经朱熹、王阳明、赵天麟等学者提倡,成为古今学者严谨治学的座右铭。1943年,毛泽东亲书“实事求是”,作为延安中央党校的校训。毛泽东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要从事物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就是“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邓小平说:“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
“创新”,即破旧立新,抛开旧的,创造和发现新的。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即新技术、新产品、新观念、新体制,从而改善现状。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创新的目的在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使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新的手段是对现存事物的批判、改革与完善,对未现事物的发现、发明与开发。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创新的类型包括原始创新(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集成创新(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的概念源自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专指经济领域的弃旧图新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不再仅仅指经济现象,已扩展了到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由于创新的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无止境,人们的创新活动也无止境。
“求是”与“创新”二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求是是实现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一切创新都不能盲目地进行,都必须首先认真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创新才能取得成功。反过来,创新是求是的目的和归宿,因为人们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创新需求,才去认真地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求是孕育着创新,求是必然有所创新,成功创新必须下实事求是的功夫。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求真务实、革故鼎新的优良传统。《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礼记•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诸如此类的精辟论述,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文明自夏商周至19世纪初一直领先于世界。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有力地推进了人类文明;青铜器铸造、中医药、天文历法、算术、水利、瓷器、丝绸等领域的不断创新,标志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昌盛。只是由于晚清统治者闭关锁国、因循守旧,才使得中国隔绝于世界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潮流,被发达国家远远甩在后面。百年屈辱百年抗争:洋务运动、实业救国、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的呐喊……中华民族自强图新的奋斗探索从未停息过。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政治创新、制度创新、经济创新、文化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现在中华民族又站在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罹难不衰、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有求是创新作为内动力。求是创新,不但是推动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实践,也是每一个人生存发展、贡献社会的重要能力。人生在世总要靠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来谋求生存和服务社会。而要干好工作,首先,必须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踏实肯干精神,否则,想问题好高骛远,做事不务实际,说话三吹六哨,谁会信任与支持你?其次,必须有一定的根据实际情况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即创新能力),否则什么事也不会干、什么事也干不好,谁会用你做事?可以说,一个人生存的好坏和为社会贡献的大小,全取决于其求是创新能力与水平的高低。古往今来为人类幸福、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无不具有求是创新的优秀品质,如古代的祖冲之、张衡、李时珍,现代的毛泽东、邓小平、李四光、王选,等等。求是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与方法,创新是改造世界的有效实践。坚持求是创新,是个人成长的必然需求,更是时代发展的迫切呼唤,大力弘扬求是创新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必将再度走向世界之辉煌。
求是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发展必备的品格。
“求是”,即“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意思是说,研究学问要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然后从中找出真实可靠的结论来。“实事求是”后经朱熹、王阳明、赵天麟等学者提倡,成为古今学者严谨治学的座右铭。1943年,毛泽东亲书“实事求是”,作为延安中央党校的校训。毛泽东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要从事物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就是“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邓小平说:“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
“创新”,即破旧立新,抛开旧的,创造和发现新的。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即新技术、新产品、新观念、新体制,从而改善现状。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创新的目的在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使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新的手段是对现存事物的批判、改革与完善,对未现事物的发现、发明与开发。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创新的类型包括原始创新(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集成创新(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的概念源自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专指经济领域的弃旧图新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不再仅仅指经济现象,已扩展了到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由于创新的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无止境,人们的创新活动也无止境。
“求是”与“创新”二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求是是实现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一切创新都不能盲目地进行,都必须首先认真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创新才能取得成功。反过来,创新是求是的目的和归宿,因为人们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创新需求,才去认真地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求是孕育着创新,求是必然有所创新,成功创新必须下实事求是的功夫。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求真务实、革故鼎新的优良传统。《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礼记•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诸如此类的精辟论述,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文明自夏商周至19世纪初一直领先于世界。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有力地推进了人类文明;青铜器铸造、中医药、天文历法、算术、水利、瓷器、丝绸等领域的不断创新,标志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昌盛。只是由于晚清统治者闭关锁国、因循守旧,才使得中国隔绝于世界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潮流,被发达国家远远甩在后面。百年屈辱百年抗争:洋务运动、实业救国、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的呐喊……中华民族自强图新的奋斗探索从未停息过。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政治创新、制度创新、经济创新、文化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现在中华民族又站在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罹难不衰、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有求是创新作为内动力。求是创新,不但是推动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实践,也是每一个人生存发展、贡献社会的重要能力。人生在世总要靠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来谋求生存和服务社会。而要干好工作,首先,必须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踏实肯干精神,否则,想问题好高骛远,做事不务实际,说话三吹六哨,谁会信任与支持你?其次,必须有一定的根据实际情况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即创新能力),否则什么事也不会干、什么事也干不好,谁会用你做事?可以说,一个人生存的好坏和为社会贡献的大小,全取决于其求是创新能力与水平的高低。古往今来为人类幸福、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无不具有求是创新的优秀品质,如古代的祖冲之、张衡、李时珍,现代的毛泽东、邓小平、李四光、王选,等等。
“求是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与方法,创新是改造世界的有效实践。坚持求是创新,是个人成长的必然需求,更是时代发展的迫切呼唤,大力弘扬求是创新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必将再度走向世界之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