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我国再度启动大熊猫野外放归

2012年10月08日

    大熊猫“淘淘”定于10月11日放归大自然。我国曾于2006年4月28日放归了第一只大熊猫“祥祥”,三个月后,“祥祥”在与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和食物时从高处摔下致死。在不少专家看来,“淘淘”如果放归成功,其意义不亚于宇航员登上月球。

大熊猫“淘淘”和妈妈“草草”

  具备野外生存能力

  作为全球首只在野外培训基地诞生的大熊猫,今年2岁多的“淘淘”已完成了野外培训的全部课程,将于10月11日回归野外环境。它将被放归到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在那里开始新的生活。

  此前,“淘淘”和妈妈“草草”经历了一、二期野化培训场的培训,今年5月,母子俩进入三期培训场。之前,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在都江堰召开了关于大熊猫“淘淘”野化培训总结暨放归自然的专家论证会。专家们认为“淘淘”经过26个月的母兽带仔野化培训,个体和行为发育正常,警惕性较高,能识别天敌和伴生动物。同时基本具备觅食、空间利用和栖息地选择等野外生存能力,可以放归野外。专家组建议放归到栗子坪自然保护区。

  此次,“淘淘”将成为我国第二只被野外放归的大熊猫,它再一次承载了科学家们的希望,圈养熊猫回到野外,帮助野生大熊猫种群得以延续和发展,这是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一次新尝试。

  生病是最大考验

  基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第一次放归相比,这次“淘淘”即将放归的栗子坪地区,野生大熊猫密度较低,这意味着竞争打斗的可能性比较小,食物也更充足。

  饲养员牟世杰说,对于“淘淘”野外觅食和躲避天敌,他都不担心,最担心的是“淘淘”生病,因为在野外疾病控制不了,在圈养的环境中,提供的竹子都经过清洗,还会给熊猫用驱虫药,所以体内的寄生虫要远远少于野生大熊猫,寿命也是野生大熊猫的两倍。但在野外,只能看熊猫自身的造化了。专家组表示,考虑到大熊猫放归自然还处于探索阶段,野化基地将继续跟踪“淘淘”的独立生活。

  野放成功至少要五十年

  除了“草草”和“淘淘”外,目前在第一阶段的野化培训圈,还有6对母子在接受野化培训。今年1月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也正式启动了熊猫野放的项目,按照规划计划放养30—40只大熊猫。

  成都基地研究中心的齐敦武博士认为,熊猫野放成功可以分几步走,第一步野放的熊猫要至少存活一年,自己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要能参与到野放区域当地的社会交往,能够建立自己的领地,回避别的熊猫领地,在发情期能“找到伴”;第三步,就看能不能繁育后代,如果野放的熊猫没有生育“下一代”,熊猫野放并不成功;第四步,就要看野放熊猫的后代生存状况,能否继续传宗接代。按照熊猫15—30岁之间的寿命计算,五十年是必不可少的。

  花絮

  出生后没见过人

  2010年7月20日,即将分娩的“草草”来到卧龙,参加第二期野化培训项目。“草草”被选中有特别的原因,它小时候在野外被人发现,被熊猫基地工作人员救护回来,从此才开始圈养生活。

  基地已经为“草草”和它未来的孩子准备好三个野化培训圈,分别对应三个“野化”阶段,面积越来越大,海拔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接近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环境。

  8月3日,“淘淘”出生,开始和母亲“草草”在海拔1780米,面积2400平方米的第一阶段小型野化培训圈内生活。

  出生后第35天,“淘淘”第一次睁开眼,那以后就没有见过人,所有需要接触“淘淘”的工作人员都必须穿伪装服,也就是熊猫服,减少对“淘淘”的人为干扰,避免形成对人的依赖。在转移到下一个野化圈时,也需将“淘淘”放进一个背篓里,蒙上布,一路上都不能让“淘淘”见到人。

  由母亲“草草”亲自养育

  “淘淘”一出生就没有人工饲养看护,要由母亲养育。“淘淘”不像圈养的熊猫那样,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吃不到人工提供的各地优质竹子与竹笋、窝窝头、切好的苹果等这些人工饲料。

  在野外觅食的难度着实不小,若遇上极端气候更有可能面临食物不足。“淘淘”出生后的一年内,母子俩就先后经历了“8·13”特大泥石流、“3·21”雪灾和“7·3”暴雨泥石流等恶劣地质与气候灾害。2011年3月23日下了一场大暴雪,积雪有40厘米厚,淹没了熊猫平日取食的竹子。工作人员担心它们找不到食物,上山一看,母子俩很聪明,会躲起来避雪,并专找大树周围没有压倒的竹子,没有饿着。

  “淘淘”特别喜欢爬树,在“草草”的带领下,它比圈养熊猫更早开始学习爬树。第一次上树的时候,“淘淘”爬了1米多高就被“草草”拉了下来,工作人员猜测,这应该是担心“淘淘”跌下来。但过了几天,“淘淘”就基本学会了爬树。

  也有惊险的经历,有一次“淘淘”爬到十几米高的树上突然掉了下来,“我们刚好看到,当时就惊叫了,马上上山去找。”结果有惊无险,当工作人员找到“淘淘”时,它已经爬上了另一棵树。

  能意识到危险并主动躲避

  野化早期,主要是“草草”负责保护“淘淘”的安全。有一天凌晨一点,“草草”和“淘淘”正在休息,一只果子狸慢慢靠近“淘淘”,那时候“淘淘”还很小,正是果子狸眼中的美餐。工作人员非常紧张,随时准备赶去营救,就在果子狸逼近到不足一米的时候,“草草”突然扑向果子狸,把果子狸撵跑了。

  后来,随着“淘淘”的体重日益稳定增长,野外生存的能力逐渐增强。2012年5月3日,母子俩进入了第三阶段的野化培训圈。这个阶段,“淘淘”明显独立了很多,母子俩一般都相隔百米以上活动,而在以前,他们之间最远不过50米。

  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母子俩两次转移到新的野化圈的时候,“淘淘”第一反应就是马上上树或者跑开,工作人员很高兴,因为“淘淘”的警惕性很高。这种看似“胆小”的意识和行为是圈养大熊猫不具备的,但对于野生大熊猫来说却是性命攸关。

  在第三阶段的野化圈,一个主要培训项目就是应对天敌。野生大熊猫的天敌主要有黑熊、豹子和狼等。今年6月进行的试验中,野化基地做了一只立体的豹子模型,在模型身上涂上豹子的粪便,放在“淘淘”经常活动的范围内。工作人员躲在草丛中,用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豹子的吼叫声,观察“淘淘”的反应。记者在试验视频里看到,“淘淘”经过豹子标本的时候,先是发出了不舒服的叫声,随后就飞快地跑远了,估计至少在百米开外。专家判定“淘淘”已经具备识别天敌的能力,能意识到危险并主动躲避。

  遇到陌生同类也不理会

  除了躲避天敌,在最后阶段还要考验熊猫的同类识别能力。因为野生大熊猫是独居动物,一般不与同类发生接触,遇到同类的常见行为特点是“躲避、攻击”。圈养的大熊猫则不同,遇到同类的普遍行为特点是“亲近、友好”,因为从出生起就与同类一起生活,“就像人碰到会拥抱那样。

  今年夏天,工作人员将对照组的一只同龄大熊猫“小茜”放在“淘淘”附近,然后躲在远处观察。当“淘淘”经过时,先是试探,追赶了几步,但很快就离开了。“淘淘最后的态度是不理会”。(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