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感谢之礼

2013年05月22日

    感谢是为他人的善行及付出等做出回应、回报。不论别人付出多寡,从礼让座位、指示路径,到救人于水火、为国为民牺牲,都应感谢。

  说出口  

  客人来访,看到主人家的小孩,亲热抱起,并送上精制玩具,孩子会高兴地手舞足蹈。这时,家长往往会问孩子:“谢过叔叔(阿姨)没有?”我们向来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感谢他人,要说出口。大街上的问路者,得到别人指教后扭头便走,会给人不爽的感觉:忘记说“谢”啦。

  社会交往中,人们出自善意,常常去关照弱者或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做出必要的付出。这正是社会的温馨与文明,体现的是人类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心灵。也许那些好心人并不指望回报,但是每一位受惠者却必须做出回应,一定要感谢,否则就辜负了人家的善意。面对他人的热情与付出,毫不客气,不哼不哈,扬长而去,是心理自闭、神经麻痹,属病态。

  讷于言  

  感谢礼节,世界各地基本一致,但在家庭范围内是否表示感谢,中西方有所不同。西方习惯,即使在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常是“谢”字不离口。而在我国,特别是广大农村,很多家庭并不习惯道谢,认为“谢”字是对外人说的,而在家里,子女孝顺父母、长辈关爱子孙,或者夫妻之间互相关心关照,是理所当然的,用不着谢,甚至觉得,在家里说“谢”字,会显得“生分”。

  中国人这种内敛性格,可能源自“讷于言,敏于行”的古训。中西方这种区别,是因不同文化传统形成的,不必争论优劣。关键是对家庭成员的关心爱护,不可无动于衷,不说“谢”,不等于不回报,而是要用实际行动,做到“敏于行”,就无可指摘了。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某中学老师程斌强,5年多来,一直亲自照料患老年痴呆病的母亲,晚上服侍母亲睡下,半夜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并照料母亲吃早饭后,才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这位大孝子,平时不见得会对母亲说什么感谢的话,但他的实际行动感天动地,令人敬仰。

  谢之式

  日常交往,可供选择的致谢方式很多,而由于事先需要考虑感谢时机、分寸,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等诸因素,有时颇费脑筋。一事一谢,事毕即当面口头致谢,及时、自然,常常是首选;而比较郑重的口头致谢,有时需要登门拜访。

  当面致谢的好处是,既闻其声,又见其人,音容笑貌俱在眼前,真挚情感可直接温暖对方。而不太重要的事,若来不及当面致谢,事后打个电话,也未尝不可。感谢时,通常要尊称对方,并说出感谢的理由。如“张警官,您抓住了小偷,帮我追回被盗的电脑,避免了机密资料外泄。谢谢您!”为隆重起见,有时会写信表彰,或制作锦旗,送给恩人或其单位,如感谢医生用“妙手回春”、感谢警察说“人民卫士”等。以书面形式(书信、邮件、短信、名片)向他人道谢,既让人感到郑重和真诚,又可长期保存。

  借助第三者,即托付他人转告,通过曲折方式表达谢意,也很常见。

  学榜样

  如果说口头或书面感谢多少有些空洞,且基本上是针对那些日常交往中的小事,那么,对于大德之人,为报答他们,就应该发扬他们的精神。大德者,一般指舍身救人,为国为民牺牲,奉献一颗赤心,却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考虑回报,更不在意什么金钱、物质以及名誉地位的奖励的高尚之人。“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用身体挡住失控汽车,抢救了学生的生命,自己却失去双腿;小学生何玥知道自己生命即将结束,却乐观捐献出自己的肾脏和肝脏,以救他人性命;残疾乡村医生周月华,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村民带去医疗服务;核科学家林俊德,在生命最后关头,仍不忘向战友交代、指导工作;呕心沥血指挥员罗阳牺牲在舰载机试飞的岗位上……我们在为他们的事迹感动之余,最应该做的,是以实际行动感谢他们,学习他们忠于职守、不怕牺牲、慈悲大爱的优秀品质。(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  马保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