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礼貌用语常挂嘴边
2012年07月11日
每一个人都应该习惯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对于这个话题,可能有些人不以为然:小题大做了吧,3岁娃娃也知道呀。可是,“知道”并不等于“习惯”。就从乘坐公交车说起吧。
大热天,数十号人挤在狭小的公交车里,对于闻到汗馊味儿早有心理准备,真正头疼的,是时不时爆发的“火药味儿”:一不小心,张三踩了李四的脚,说声“对不起”,事也就结了,可张三偏偏像踩了块石头般毫无反应;李四呢,忍忍也就算了,可不禁怒从心起:“踩人了也不会道个歉,眼瞎了?”唇枪舌剑开始了,满车厢的人不得清静。或者,我们还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年轻人给白发老者让了座,老者却连一声“谢谢”都不说,面无表情,好像理所当然应该这样。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有些人的礼貌用语缺失了。倘若借用“外眼”来看,这种感觉也许更加真切。一名日本年轻人在博客上讲述了在中国一所中学教日语时,非常惊诧于下课后有的学生离开时,连声“再见”也不跟老师说。然后,他讲述了自己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强调日本学校道德课使用的素材几乎都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
在中国的小学里,孩子们广泛地背诵着《三字经》、《朱子家训》。部分孩子礼貌用语的缺失,恐怕多半来自于一些家长言行不一的反面示范。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转型期里,对物质需求的追逐一浪高过一浪,一些心灵方面的教育被很多人丢弃掉了。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的社会不乏这样的人,他们熟练地运用着“选择性礼貌”——对上级、对熟悉的人很有礼貌,对“贵人”从不吝啬溜须拍马,但对陌生人、对于“平凡人”,也从来就不讲礼貌。说到底,这是因为他们在用功利之心去衡量事情。
文明礼貌是做人处事的起点,古今中外无不看重。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英国作家兰道尔说:“有礼貌不一定总是智慧的标志,可是不礼貌总使人怀疑其愚蠢。”礼貌是一种平和与内敛的智慧,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体现着个人的修养和文明素质。这种尊重感,从最细节体现,就是从说声“谢谢”和“对不起”开始。
中国不缺乏礼节,礼貌用语也丰富多彩,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礼貌,所以,我们懂礼貌。那么,礼貌缺失在什么地方呢?缺失在礼貌地对待每一个人。与其倾听着越来越多的声音在抱怨“知书”而不“达礼”者多,莫如从自己做起吧,从对礼貌和礼仪的简单坚持做起吧。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在进入商场时前面的人帮我把着门的时候说声“谢谢”,我有没有在超市购物转身碰到别人的身体时说声“对不起”,我有没有在下出租车时对司机说声“再见”等等。答案在我们的心里。
文明礼貌用语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有了它的存在,人与人之间将减少几分摩擦,增加几分友爱,我们的生存环境也会变得更加和谐。语言文明,是一个人的“教养名片”。对文明礼貌用语,仅仅知道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习惯于使用它。让文明礼貌用语常挂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