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文明养成从“行礼如仪”开始

2012年06月06日

    随着台湾游的越来越发展,越来越多的大陆民众与宝岛有了亲密接触。不少人对台湾社会的谦和礼让、遵纪守法赞叹不已。台湾人欣喜之余,也反躬自问:我们有那么好吗?我们有青少年向行人泼粪取乐,也有计程车司机乱收费……

  以上都对。初到某地、走马观花,距离产生美,抒发一下观感无可厚非;时间太短,身子没有沉下去,难免流于表面、不够全面,亦属正常。至于台湾的“负面”,客居台湾时间较长者还可以举例:墨镜忘在更衣室很快就不翼而飞了;高悬“仁心仁术”牌匾的老中医,见患者不在此处抓药,便在抄方时偷偷隐去两味关键药……台湾无疑不是天堂,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甚至还丑陋得让“海归们”忍无可忍:不排队、乱倒垃圾、开车闯红灯、乱插队、不文明的台湾客人被国外酒店列入黑名单……

  但当下台湾总体文明程度、公德意识高于大陆已是不争的事实,待人和气有礼貌、守秩序、乐于助人已成台湾社会主流。台湾是怎么一路走到今天的?全面、准确地总结可能需要一本书的篇幅,简而言之也无非教化人心和严格管理两大手段。

  彬彬有礼是台湾民众给人的第一印象,这就不能不提30年前台湾大力推行的礼貌运动。运动从倡导说“请,谢谢,对不起”开始,“说声早、道声好、大家见面乐陶陶”,“说声对不起、化解一切不如意”,“说声谢谢你,彼此建立好关系”……都是当时常见的标语文宣。当时也有人质疑,这样“行礼如仪”,真的有用吗?后来的实践证明,别小看这几个词,它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磨擦。长期的“行礼如仪”,也使人们内心深处渐渐变得和善、谦让,多为他人着想。运动并非一阵风,30多年来,台湾各行各业与时俱进,不断推出各具特色的礼貌运动,并邀请名人明星充当代言人。近两年,台湾公车礼貌运动的主题是鼓励学生和民众上下车时主动和司机打招呼以及公交车礼让行人。

  文明养成从娃娃抓起。台湾中小学都有公民教育课程,学校和老师对此都十分重视,教育形式和内容生动活泼不枯燥,孝顺父母、尊重生命、有责任感、诚实待人、富有爱心、守法重纪等价值观通过公民教育被牢牢地灌输到孩子的脑海中。

  舆论在教化人心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台湾媒体发达、容量巨大,作为舆论载体容易形成社会热点,方便传播“正能量”,也便于挞伐丑恶现象。此前台湾发生一起乘客殴打计程车司机案件,台湾媒体足足批判、讨论了一个月,如此“狂轰滥炸”,怎么可能不入脑入心?!

  教化人心和严格管理是“软硬兼施”,硬手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台湾,许多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通过立法强制和重罚实现的,远的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禁烟、不闯红灯等等,近的如后座乘客须系安全带。管理之初,执法成本相当高,台湾的经验是贵在坚持。当这些行为渐渐化为大多数民众的自觉意识,管理成本自然会大幅下降。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文明养成,从“行礼如仪”开始。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大陆同胞赴台,对台湾文明的惊艳和击节赞叹也将风行一时。当每一阵风刮过之后,希望看到大陆人从我做起、急起直追的身影。(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