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对父母要讲究哪些礼仪
2012年05月09日
道德把敬爱父母列入规范;法律把赡养父母定为准绳;舆论将虐待父母作为谴责对象。那么,作为子女对父母要讲究哪些礼仪呢?
首先,就是和颜悦色。《论语》中是这样记载孔子论述的,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什么意思呢?就是孟懿子问:“先生,什么是孝呢?”。孔子曰:‘生养死葬,不违背周礼’这就是孝。”后来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什么意思呢?就是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子,都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然而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按礼去孝敬父母,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言外之意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是养活,应该在更高的层面,那就是表达尊敬。如何尊敬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什么意思呢?就是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儿子的要做到孝,〕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儿子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而脸色却很难看,〕难道能认为这就是孝吗?”和颜悦色是我们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尊重。因此孝敬父母的第一个礼仪那就是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和颜悦色地对父母说话。
其次,多说点温暖父母的知心话。要做到四多两少:
第一个多,多一点称谓。您没事就多称呼一下爸爸,妈妈,那就是孝顺。我们小的时候,非常需要父母为我们遮风避雨,于是父母是我们整个世界,我们离开父母,寸步难行。所以我们走哪跟到哪都叫着爸爸妈妈,叫得非常多。随着我们长大成人,我们有自理能力了,能处理一切事情很壮大的时候,我们就忽略了这个称谓。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叫爸爸妈妈。而这样一句对父母的称谓,就是对父母的回馈。让我们回去多叫几声爸爸妈妈吧。
第二个多,多一点敬语。这就是用您来称呼父母。我们上下有别,下级称呼上级要称您,晚辈称呼长辈也要称您,用“您”称呼父母的时候,让父母感到倍受尊重。我们很多朋友你长你短,那是平级的称谓。接下来要用基本的语言那就是“谢谢”。我们要经常对父母说“谢谢”,当父母为你做饭的时候,当父母为你带孩子的时候,当父母为你嘘寒问暖的时候,等待你回家的时候,我们这些为人子女的一定要告诉父母一声:“谢谢。”你的一声道谢让父母感到巨大的欣慰。
第三个多,多一点问候。不要觉得问候太虚了,这绝对不虚的。它恰恰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人与人之间正是有了那样的交流才显得亲密无间。“爸爸妈妈身体好吗?要多穿一点哦。”“要多吃点好的东西。注意保养自己。”多一点问候,让父母感受你的温暖。
第四个多,要多一点赞美。父母希望在儿女心目中得到一份认可。因为他一生的操劳,你是他最大的结晶。他希望他的结晶能够认可这个塑造者。于是我们在和父母交谈的时候要给他们多一点赞美,每当父母说:“想当年”的时候,您千万别说:“又来了,又来了,这些话我都背出来了。”这让父母感到连话都不能说,那长辈在你心中还有什么位置呢?父母的心由此就寒了。能不能从今天起,当父母说想当年的时候,你能坐着认真听并对他们说:“当初你是多么辉煌啊!我有您这样的父母引以为傲。”你站在他的立场,让父母感到,这一生的操劳得到了回报。回去多一些赞美,赞美他们的道德,赞美他们的人品,我们的父母有太多值得我们赞美的东西。因为他们是我们人生轨迹当中第一个引路人。你否定了父母,就是否定了根基,父母都没在你眼里,那你又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一个少是少提要求,不要要求父母跟我们一样,我们要理解我们的父母。我们要顺着父母。孝顺孝顺,以顺为孝。你都顺着他。只要让父母健康开心就好。你千万不要一分钱不掏,谴责父母A B C D。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没准你父母是囊中羞涩呢。所以不要向父母提要求,更不能让父母给予我们什么。
第二个少是少一点争执。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父母总会拿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教育我们。这时候我们作为子女的往往第一反映是腻烦。其实我们要做到两个理解,第一理解父母的苦心,不管父母说的对或是不对,他的初衷应该是好的,为了我们父母的初衷,我们要表示感谢。要向父母表示,我都这些年龄了还要让您操心真的很惭愧。第二理解父母的经验应该对你有借鉴意义。我们常常会用时代不一样了,说法不一样了,标准不一样了,来回绝父母对我们善意的提醒。不要忘了人类不论怎样的发展,世界无论怎样的发展,人性本身的东西,它的变化是最缓慢的。
再有,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婚后另居子女要经常回家探望父母;要尊重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父母的尊严和名誉,不干涉他们离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要理解老人的一些特殊心理与特殊行为,在平时生活中关心照料和体贴他们;出入都要向父母打招呼;行踪去向要主动告诉父母,以免为之担忧;吃穿娱乐要懂得礼让父母;父母生病应全心照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