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天天都是排队推动日
2012年03月21日
近日,北京日报记者兵分几路,对公共场所的排队情况进行了一次暗访,发现无论是公交站台还是地铁,ATM机前还是医院,只要是需要等候,处处可见排得整齐的队伍。
有位外地来京人员日前给北京日报打来电话,赞扬北京人的排队意识。“北京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文明有礼。走在长安街上,虽然天儿非常冷,但每个公交站台都能看见市民自觉排队,没人插队。北京人,真文明!”
追溯北京文明引导公众树立排队意识的历史,今年已是第十个年头。如今,排队在京城已蔚然成风,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北京人排队习惯是怎样养成的?
老北京讲礼的传统、深入人心的大力宣传和城市设施的改造,帮助北京人形成了排队的习惯。
老北京讲礼,不排队不好意思
目前,北京五环内1800多个公交站台基本实现了排队乘车,即使身边没有文明引导员,80%的公交乘客也能自觉排队。
首都文明办公共文明协调办公室主任孙平分析,老北京人讲礼,也“好面子”,特别是在举办北京奥运会时,面对世界展示形象,谁都不愿给城市抹黑。
“老北京”乔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他是一家科研院所的退休员工,家住小西天,去昌平串亲戚总在德胜门乘坐345路公交车。“前些年坐车,大家虽然也排队,但一旦闸门打开,乘客都蜂拥着向上冲。这几年总搞排队推动日活动,秩序好多了,大家都文明乘车,你再想抢着上车、用帽子手套占座都觉得不好意思。”
大力宣传,引导养成习惯
截至目前,北京已经开展了60次排队推动日宣传活动,文明引导员的人数也从最初的100多人壮大到6700多人,覆盖了各个区县的2300多个公交、地铁站台。在地铁和公交车上,乘客也经常能看到文明乘车的宣传短片。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孙春晨在“纪念北京市公共文明引导十周年各界人士座谈会”上谈到,北京的公共生活文明秩序能走在全国前列,与公共文明引导行动是分不开的。人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是较难改变的,尤其是在公共生活领域,过去人们习惯了无秩序、无规则的行为方式,而遵守公共生活行为规则的自觉性往往不可能自发产生,这就需要对人们的行为予以引导。从最简单的排队做起,文明观赛、爱护环境等更高的公共道德才能实现。
硬件跟上,让排队更容易
在推行排队之初,北京也曾被一个问题困扰——怎么能让大家明白如何排队?光靠引导员喊肯定不行,把集中在同一区域的各路公交车站全都分开也不现实。
“我也不知道是谁提出的施划排队线,但这招真好使。”孙平说。简单划上两条线,前面标出公交车路次,大家一眼就知道该站哪。引导员只要按照排队线规范候车人,后来的人自然就会按顺序排队。
此外,随着地铁客流的飞速增长,北京许多地铁站前和安检仪前还设置了S形导流带;机场、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卫生间里,也都增加了面积,在洗手池前给大家留出排队空间。
对此,北京市管理科学院院长、研究员马仲良提出,公共文明实践需发展社会经济,需要不断创新,只有打造更好的硬件设施,让道德提升更简便、舒适,才能更快地养成人们文明的习惯。(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