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餐桌礼仪:要低碳 不“布菜” 少劝酒 讲吃相

2011年07月31日

    餐桌上的行为可以体现用餐者的文明习惯。7月28日,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委员会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手举办的珠三角文明城市群论坛第八站走进美丽的海滨城市珠海。在充满书香气息的珠海市图书馆报告厅,6位专家、学者与社会组织负责人作为论坛嘉宾,围绕“文明从衣食住行开始———从‘文明餐桌’论建设珠三角文明生活方式引领区”这一主题与市民热烈互动,共享了一场思想盛宴。多位嘉宾指出,请客吃饭切忌点菜过多,号召市民从个人做起共建“文明餐桌”。论坛还发布了《“文明餐桌”倡议书》,号召大家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与文明握手,向陋习告别,为共建珠三角文明生活引领区和幸福广东给力加油。

    关键词·低碳多吃素食拒用一次性餐具

  在论坛现场,多位来宾对会场内的一辆自行车充满好奇。这辆车是珠海市政协常委陈利浩为了践行“低碳”出行理念骑来的。他说:“今天我开悍马来,你们会看不起我;但是今天我骑自行车来,你们会赞同我,觉得我很时尚。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和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低碳之路是中国的必经之路。”

  陈利浩现场分发了自己编写的《低碳100》小册子,小册子里倡议多吃素食,因为全球肉制品加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的18%;不要食用鱼翅、鲍鱼、燕窝及其它野生动物;外出、请客吃饭时切忌点菜过多,点一桌吃不完的菜只会惹来耻笑;拒用一次性的餐具,它们既不卫生,又不低碳,应在餐厅推广使用消毒碗柜;用自助餐时应谢绝服务员对“骨碟”的频繁更换,“清理内容”就行;饮用杯装饮料时,向服务员说明不要吸管,既卫生,又减排。

  广东人向来有“会吃”、“识食”之称,但“吃野味”的陋习,常常会让人觉得“不文明”、“野蛮”,甚至招致反感。

  “广东人以吃野味闻名于世,广东既有先进的餐桌文化,也有特别野蛮的餐桌文化。”绿点青年环境教育中心总干事张立凡说,吃野味绝对不是文明的标志,建议大家今后少吃野生保护动物。

    关键词·节俭政府主导节约型餐饮

  在论坛中,嘉宾们无一不提及文明自律,这是规范餐桌礼仪的开始。个人除了要注重吃出营养,也要吃出文明的修养。“餐饮的文明就从自律开始”、“点点滴滴从每一个市民做起”。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讲师童建军说,善待动植物属于餐桌文明范围,这需要改变人类深层的自我意识。文明是生命共同体不断拓展的过程,总有一天,我们会将动植物同样纳入到生命关怀的圈子里,尊重生命,将环保、低碳进行到底。

  珠海市委副秘书长卓观豪表示,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餐饮企业在各环节有效遏制浪费,将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作为餐饮行业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要努力在节能与降耗两个方面打造节约型的餐饮。

    关键词·修养点菜适度,推广“不打包”

 

  华南地区著名礼仪专家王春芝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一个典型事例。她的一位朋友在德国的一家小中餐馆就餐,餐厅内几名德国人看到中国人浪费食物,于是报了警,所以中国人要树立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意识,在餐桌上要吃出修养,吃出文明。

  张立凡提出一个概念———“不打包”运动,不是强迫吃光,而是吃饭点菜时很好地计划能吃多少,宁可少一点,也不要让自己撑着,甚至不要打包。绝对的环保组织者认为打包会浪费一次性的饭盒和塑料袋。饭菜打包是广东率先开展的,现在我们也可以率先开展不打包,又成为全国领先。就像外国人有小汽车时我们骑自行车,现在我们有小汽车了但是我们却选择不开车。

  关键词·礼仪不“布菜”少劝酒讲吃相

  “中华民族是热情好客的,不给别人夹菜好像不好。”王春芝点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餐桌心理时,首先提及普遍存在的“布菜”行为。王春芝认为,即使提倡了餐桌文明和饮食健康而使用公勺或公筷,但还是很难照顾到所有客人的饮食偏好,“夹的菜可能不是别人爱吃的,所以不要给别人‘布菜’。”

  随后,王春芝娓娓道来一首朗朗上口的餐桌礼仪口诀———“文明用餐别布菜,取食千万别太快;吃喝嘴里别出声,敬酒千万别强劝;说话声音静悄悄,文明干净到最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施建中对此表示赞同。他说,餐桌上的吃相,不仅是个人的饮食习惯,还关乎孝道礼仪。古代饮食除了为填饱肚子、联络感情,还讲究佳肴要首先给父母长辈,然后再照顾到孩子。这就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尊老敬老,并潜移默化形成好的吃相。(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