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职场的称呼有讲究 西方人们怎么做?

2014年06月11日

    职场泛指人们从事职业或工作的地方。职场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职权分明,等级观念重,在意称呼,在意对其地位、权威、荣誉的尊重。因此,正式的职场称呼,一定少不了他们的职务、职衔、职称、学衔、教衔等;不具备职或衔者,也要把他们的职业、行业反映出来。需要提醒的是,在国外,特别是西方,人们不习惯把职务同个人姓名连在一起。

    直称职衔

    称呼职衔,俗话叫官称。直称职衔,不加任何修饰词,尊重、简便,如部长、主任、处长、师长、将军、校长、院士、教授、博士、董事长、总经理等。有职有衔时,宁可称职务。直称多用于面对面口头称呼,如下级对上级、客人对比较熟悉的主人。

    姓加职衔

    在职务前加姓,形式上是第三人称,而用于第二人称,强调特定个体,赋予更多亲切、尊敬,例如:“张院长”、“赵秘书”等,多见于口头,较之直称,略显郑重。至于对某些职务的简称,如“张局”、“李处”、“王总”等,现下颇为流行。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轻飘、随意,我倒认为,在非正式场合,这种简称亦无不可,既有尊敬之意,又显得轻松亲密。可是,当有些姓氏与职务连在一起时,简称容易引起误会,如称胡编辑为“胡编”,栾导演为“栾导”,应尽力避免。

    姓名加职务

    把姓名和职务都说出来,如“张建国副省长”、“李明涛总工程师”等,这属于很正式的口头和书面称呼。如果再加上所属部门,其正式程度会显得更高。这种称呼多见于正式文件和对外交往。

    副职

    称呼中避低就高,是我们中国人的客套礼俗。除了中央领导人,从省部级开始,对一些副职负责人,口头上常常将“副”字去掉。这似乎成了官场的潜规则,如果实打实称呼副职,反而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不守规矩。当然,正职者在场时,“副”字不可省掉。另外,在对外交往中,省“副”字也不妥,人家会觉得我们虚伪,不实事求是。

    职业称呼

    职场中没有或不强调职务、职衔时,通常可以其从事的行业、职业相称,如“解放军同志”、“张律师”、“赵会计”、“王护士”、“司机师傅”、“服务员”等。

    同志

    职场中,我们曾长期使用“同志”称呼。现在,随着社会发展,称呼语言越来越丰富,同志一词有些被冷落了。尽管如此,有些场合还是少不了这个称呼,单独使用或在职务后加上同志二字,仍让人感到亲切,如“主席同志”、“秘书同志”、“司机同志”、“服务员同志”等。《礼记》说:“同窗为朋,同志为友”,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同志”都包涵着诚信、团结、友爱、互助等道德规范和精神要素。我们应珍惜这个称呼。

    先生

    “先生”是社会上对长辈、有地位、有知识人的尊称,职场里,例如大学、科研机构、公司企业,也能经常听到,而在党政机关里,这个称呼主要用于那些德高望重、有贡献的专家、教授身上。

    姓名

    职场中直称姓名,或只称姓,并在姓前加小、大、老,如“小李”、“大李”、“老李”,非常普遍,亲切而自然。但是,有的姓发音特别,如苟,口头称姓时要小心,因为不论加上上述什么字,听起来都不顺耳。有时,上级对下级,或同级之间的关系密切者,只称名,而舍去姓,显得更亲密。而对有名望的老者,在姓后加“老”、“公”,如郭老、廖公,很尊重。

    忌讳

    省略称呼,或以“喂”、“哎”等与不太熟悉的人打招呼,是没教养的失礼行为。忌用绰号、诨号称呼同事。职场中还应避免使用社会上那些低俗称呼,如爷们儿、哥们儿等。不过,即使在很正规的机关里,现下社会上的一些俗称,似乎也悄然传来,如有的小集体里,大家相处融洽,年轻者出于亲切、友爱,称要好的同事“王姐”、“李哥”之类。我觉得,亦无不可,不应列为忌讳。不过,对姚姓女同事,称“姚姐”,可不中听。

    中国人向来谦恭,对自己一般不使用尊称,如自称“某先生”、“某小姐”、“某处长”、“某教授”等。对己使用尊称,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作者:马保奉 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