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社会文化场

2012年08月28日

    每个人在社会中生活,都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孩子今天和父母在一起,是一种状态;明天和同学在一起,是另一种状态;后天他和一些更小的孩子在一起,又是一种状态。

  处在不同的场合,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这一点许多家长都有经验。你今天和一群老同学在一起,你马上就进入一二十年前的生活氛围。你今天在工作单位或领导岗位上,在你的办公桌前一坐,你进入的是另一种角色。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对人影响最大的是整个社会的文化。

  那些不太得当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当我们说,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分数当作绝对的标志,不要分数第一的时候,许多家长会说,要求孩子分数第一,是因为整个社会文化在提倡这样的指标。当我们说,不要只注意智力开发,还要注意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质的开发;家长们稍微想一下就会知道,之所以偏重单纯的智力开发,是因为整个社会文化有这种气氛。

  我们不止一次地指出,当前的家庭教育是两种偏向,一方面是溺爱,对孩子过度地照顾,无微不至的关怀;另一方面,在溺爱的同时对孩子实行比较专制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规定很多: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这个不成,那个不对。睡觉,吃饭,一一关心到,一一管到。在照顾的同时实行管制。

  为什么溺爱与专制的教育能够如此盛行,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在传统文化中,家长是权威的,传统文化又有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血缘的高度重视与家长权威的绝对性结合在一起,在当代独生子女这样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必然表现为溺爱和专制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模式。

  当家长对文化的取舍和对自身文化结构不清醒的时候,他的指导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对孩子是有害的。特别是面对年幼的孩子,家长的语言常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些看来平平常常的语言就可能使孩子的未来被注定了。

  “言教不如身教”。如果家长自己对生活毫无进取心,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要热爱学习,对生活要敢于进取,这种说法可能会起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如果家长自己待人接物就很粗暴,很生硬,却想让孩子做事周全和谐,这种教育通常很难奏效。

  告诉孩子应该爱惜时间,但是家长本人却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孩子看来很无聊的事情上,这个言教也会显得比较疲软。因此,一个严肃的问题涉及家长的自我塑造。

  懂自然科学的人都知道场的概念;我们知道社会也有球场、赛场,各种各样的场合。这个场、场合,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孩子和整个家庭都处在社会文化场的左右和影响之下。有些事好像我们不经意就做了,有些事我们不由自主就做了,有些事我们不可违抗就做了,还有很多事可能鬼使神差就做了。当我们不清醒的时候许多事情就发生了……(柯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