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亲子和谐相处 引导胜于管束

2014年07月24日

    日前,南京一派出所接到一个13岁孩子的报警,要求警察“快来抓我爸”。孩子称,放暑假后其父对他实行高压管制,他恳求警察:“你们赶紧把我爸爸抓起来,他趁我不在偷看我的微信,还看QQ聊天记录,删了我一些好友。”进入暑假,家长开始各种踩线越界地“明察暗访”,突显出家庭教育中的各种代际沟通矛盾。监护人的监管固然是责任,但孩子的个人隐私权也应得到尊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郑启涓:

    强硬态度只会产生隔阂碰撞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过渡到成年人的关键阶段,是一个敏感的亲子关系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孩子心理上会产生微妙的变化,会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自尊心及独立愿望,情感上从依恋父母转向朋友,喜欢跟同龄人谈心事。如果父母用强硬的态度对待这些变化,亲子间会产生隔阂和碰撞。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进行保障;重庆出台的《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开拆或查看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聊天记录、短信等个人信息。这让父母处于两难:不看吧,难以有效监管孩子;看吧,又涉嫌违法。事实证明,父母偷窥孩子的隐私,并不能管好孩子,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愤怒反抗。亲子相处中,“关系大于一切”,没有良好的关系,父母再好的教导,也难以被孩子接纳。当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就等于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权,孩子因而学会了尊重他人,他也将更尊重父母。其实,父母无需通过偷看,也可以让孩子主动打开心扉,秘诀就是:“看见”你的孩子。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很看重孩子,关注他的衣食住行、学习成绩等。而孩子更希望父母能看到他的想法、愿望、感受等。这些心理内容若被关注和理解,孩子才感觉到真正被“看见”。

    对于孩子,父母应重在引导,而非管束。在交友问题上,我们都愿意与喜欢的人交往,如果自由交友的权利被限制,会很抗拒。鼓励孩子跟不同的人交往,不仅可以让其开拓视野,提升人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中学会择友。家长可以引导他从不同的朋友身上,吸收到有利于成长的因素。

    作为孩子,应知道两代人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对父母的教育方式反感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子女的长大与日渐远离,让他们心中难免失落、空虚;在子女维护私人空间,不再与父母谈心里话时,他们会感到不安。当读懂了父母管教背后的亲情和爱时,子女便能包容和接纳。同时,子女要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独立能力在不断增强,他们才放心地让你自我做主。亲子间平时可以玩“角色对调”的游戏:一切家庭事务由孩子来管理,父母则被照顾、被安排,彼此多体验对方的感受。当亲子间拥有了尊重、理解、信任的关系,才能真正走向双赢!

    广东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 黄玉华:

    家庭教育不是博弈 真诚合作才能双赢

    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为什么才短短13年的人生历程,就会出现这样的反抗?需要反思的首先是家长,你在这张白纸上画了什么?

    翻看孩子的手机,查看QQ、微信聊天记录是很多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交友圈子、情感世界的惯用手法,孩子们也知道这些,自然有对付父母侵犯自己隐私的各种保密方式,但弄得要报警,怕是最后一招了吧?

    孩子为什么有隐私?为什么宁愿跟好友聊,而不肯跟最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聊呢?让我们做成年人的想一想,如果他把真心话直接告诉你,你能接受吗?我记得一个个案,一位妈妈发现自己上初中的孩子为情所困—她是从孩子失魂落魄的状态中看出来的,并没有偷看孩子的日记。细心的家长只要留意孩子的一举一动,自然能了解孩子的心事。个案中的妈妈咨询一些专家之后,首先接纳了孩子的情感,然后主动和孩子沟通,说起自己学生时代的情感故事,并表达出对收到“情书”的向往以及后来收到“情书”之后的烦恼。就这么一说,孩子的心就敞开了,这位妈妈成了“情感专家”,一直跟进孩子情感发展的每一步。

    我个人不赞成家庭教育“博弈论”,因为无论怎么变换对抗策略、斗智斗勇,都不会有赢家。只有真诚合作,才能共同成长,实现双赢。从孩子的表现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自己的缺点,比如:孩子喜欢谴责别人,有可能平时你对他批评过多;孩子喜欢抱怨,有可能是你总是挑剔他;孩子喜欢对抗,有可能是你对他有敌意和强制;孩子不说心里话,有可能是你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思考的机会。

    很喜欢几米的绘本《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建议家长们找来一读,然后尝试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孩子的表现。是的,我们都不是完美的父母,因而不可能有完美的小孩,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相互容忍,继续修行。

    广州广雅实验学校教师 符伟平:

    给孩子创设自由体验的平台

    孩子从懵懂的童年迈向迷茫的青春岁月,他们的想法是多彩的,内心实践的愿望是强烈的,他们希望有个自由体验所想所思的平台,在实践中自我练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而父母想方设法地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环境,根据自己的经验急功近利地主观包办,让孩子喘不过气来,无法收获自我。渐渐地,孩子们会与父母产生距离,自卑油然而生,这一切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悖家庭教育的初衷。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家庭教育需要一个体验、适应、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父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对个性体验的追求敌对时,我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没有一个是胜利者。尽管孩子们表面顺从父母,但实质上耿耿于怀,教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我想,孩子们希望从父母身上收获他们没有体验过的生活常识,但家长是否可以提供一个安稳自由的平台给孩子?是否真正了解过孩子的兴趣爱好或者真实内心?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而教育环境的营造是关键的因素,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这个价值观多元的信息时代,家庭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孩子们长期高压的学习,理应利用暑假好好调整,而人际沟通也是孩子们追求的有效的舒缓方式,若家长过度干涉孩子的举动,孩子渐渐会因为担忧受到家长的责备而把最真实的想法埋在心里,久而久之,亲子猜疑也会愈加严重,导致行为出格,关系破裂。

    孩子需要的是一份能感受到的爱的理解。作为家长,应多给孩子提供选择,而不是“虎妈”、“狼爸”似的明令;应暗示维护孩子的自尊,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否定孩子体验人生的过程。家长应与孩子平等交流,多提开放式的问题,比如问孩子放假打算组织或参与哪些有趣的活动;多聆听孩子的看法,从中了解孩子的近况;多通过行动促进孩子体验成功,赢得一份自信和勇毅。让孩子收获尊重和自信之后,结合自己的体会,委婉地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给孩子足够的空间选择自己的人生去向。这样的父母更容易让孩子接纳,孩子也更愿意第一时间与他们分享喜怒哀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