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7.义结金兰的社会意义

    武松既然与小恶霸施恩成了拜把的兄弟,当下就进入了施管营父子的共犯结构体。中国社会有一个普遍性的“江湖道义”的概念。所谓的江湖道义的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只看关系,不看是非”。所以,一旦结为金兰,彼此就利害与共。设若兄弟有难,就算赴汤蹈火,也义不容辞。

    结拜兄弟,在中国有他重大的社会意义。不论是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造反头头、还是企业团体,都会用到结拜兄弟这种社会机制,巩固共同利害关系的结构体。譬如蒋介石受到他上海青帮经验的影响,就很乐于运用这种义结金兰的社会机制。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描写武松去快活林打架的故事,笔法十分的浪漫,好似交响乐中饶富田园风光的快板。寻仇决斗的过程,写来的节奏轻松而优美。武松一路上,只要看到了酒店,就进去喝个三杯混酒,“无三不过望”,一路走来十分潇洒。到了快活林,武松半醉不醉,施展“玉环步,鸳鸯脚”的绝技,把这个黑道大个蒋门神打得在地上趴趴叫饶不已。于是,老蒋宣告投降,武松帮施恩把这个地盘,用赤裸裸的武力,抢了回来。

    清初顺治年间的著名怪才金圣叹,对武松的评语是:“真天人也!”金圣叹是个狂傲的自由派。最后因为骂清朝政府官员“鼠窝狗盗,偷卖公粮,罪行发指,民情沸腾”。并且组织了民众到孔庙去哭庙,以至于被政府逮捕处死。金圣叹很讨厌宋江,把水浒接受招安、以及之后征伐田虎方腊等故事全部删除。我想从金圣叹的言行看来,他会认为,既然是水浒人物是以好汉始,就应该以好汉终;完全没有道理要去投降朝廷。

    从文学的成就来看,所谓的原《水浒传》,宋江接受招安之后的故事,不论是精神内涵,还是文采,的确也是没有什么看头。

    8.官场集团对集团的斗争

    官场斗争通常会从个人的利害恩怨,逐渐升高成为集团对集团的斗争。在官场的集团内,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很清楚的。上级要提携与照顾下级,下级要对上级效忠。

    当军方系统的张团练与蒋门神,被囚牢集团的武松挑了地盘,无力抗争,张团练就去找他的上级张都监。张团练大约是团长,张都监大约是师长。团长张团练的实力,不够与施管营这个典狱长对抗,就找师长张都监求救。张团练与施管营的个人恩怨,就升高成了军方集团与囚牢看守所集团的斗争。最后的鹿死谁手,通常是要看那个集团的“总体实力”比较强大了。

    张都监就用了计谋,先把武松调到都监府作亲随,再找个机会栽赃,把武松抓打成贼,再度送进了官府。张都监接着就想在狱中、或是解送过程中,借刀杀人,把武松给杀了。

    结果就是第31回的“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武松发挥打老虎的神勇,在飞云浦解决了两个押解他的公人,还有两个张都监派来的刺客。故事当然不能到此结束,所以接着是第32回的“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武松回到了都监府后堂深处的鸳鸯楼、杀了正在欢飨庆功宴的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

    《水浒传》武松故事,第一次是在山东阳谷县杀人,第二次是在孟州鸳鸯楼杀人。比较这两次杀人,会发现有趣的差别:

    (1)武松在第一次杀人之前,还搜证报官,企图经由官府司法处理;第二次已经完全不做此想。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已经认识到“司法已死”,告也没用。干脆不理司法,自己解决。

    (2)武松第一次杀人,非常有选择性,只杀了西门庆与潘金莲。甚至连关键人物“贪贿说风情”的王婆都没有杀,只是把王婆送给了官府处理。第二次杀人,十分恐怖,几乎是见人就杀。

    (3)武松第一次杀人,主动向官府自首投案。第二次杀人,是连夜越城而走。

    这个差别代表什么意义呢?

    9.要有够硬靠山的快活林

    《水浒传》里的快活林故事,是在公元十二世纪初的宋徽宗年代,离现在大约900年了。经营这些地方,需要有够硬的靠山。所谓的硬靠山,当然一定要有一些硬功夫。

    硬功夫包含两个方面的工夫,就像争夺快活林的施管营与张都监一样。一是要有刀枪棍棒的打斗力;一是要有官府“硬实力”做奥援,官府的硬实力在必要的时候,就可以调动力量,或是可以把对手抓起来,交给官府里的自己人审判。

    10.身不由己──从景阳岗走向蜈蚣岭

    武松故事从景阳岗打老虎开始。景阳岗,有着辽阔开朗的联想。武松打死了危害乡里的大虫,成了受人敬仰的英雄。之后,在狮子桥下大酒楼打死了奸诈的衙门掮客西门庆。狮子是兽中之王,狮子桥给人的联想,也是一方雄霸。接着,武松是威震安平寨、义夺快活林。安平与快活,已经慢慢失去了原来景阳与狮子的康庄与雄霸。再来,是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飞云与鸳鸯,已经沾有了暮气,格局缩小了不少。最后,是武行者夜走蜈蚣岭,蜈蚣岭给人的联想,已是日益晦暗;武松的路,是越走越狭隘了。

    飞云浦,让我联想到唐朝王勃著名的《滕王阁序》里的诗句: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飞云浦是飞云卷雨、物换星移。他给人的联想是,很多事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变得大不相同了。

    我相信,《水浒传》的取名,是有他的含义。武松从景阳岗走向了蜈蚣岭,代表了一个人物已经从社会的主流,走入了社会的边缘。其中的是非曲直,也真是一言难尽,还是留待读者自作评论为宜。但是,我们可以分析,武松命运的几个关键转折点:

    (1)武松在景阳岗,因缘际会,凭借个人特殊的才干,偶发性的成为社会的主流。

    (2)当武松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替他的哥哥主持公道的时候,他已经决定离开了社会主流。

    (3)当武松决定接受施管营的要求,与施恩结拜为兄弟的时候,武松已经被“绑架”,成了施家父子共犯结构的主要分子。

    (4)当武松决定杀了张都监这一伙“黑官恶霸”,武松已经注定走向晦暗的蜈蚣岭,成为社会边缘人,无法回头了。

    《水浒传》所隐含的问题是,武松在以上的几个阶段,有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吗?我想,有一个经验教训肯定是真实的,那就是“想法决定做法,性格决定命运”。

    这就是我对于以上问题的答案。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

    从景阳岗的英雄,演变成了蜈蚣岭的行者,武松的个人命运转折耐人寻味。不过个人的经历,毕竟只是一个个案。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语言、共同行为、共同规则、与共同问题。

    《水浒传》藉武松的故事,很清晰的描述了北宋徽宗(昏德公)年间,社会行事的共同规则,以及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在本文中,就指出当时社会,至少有以下的这些问题:

    1.普通百姓的生活保障

    2.女性的人权

    3.大哥摇身变成了大官

    4.司法问题如何处理?有官皆如此

    5.做官就要拥有地盘

    6.义结金兰的社会意义

    7.官场集团对集团的斗争

    也许《水浒传》之所以能够流传百世,就是因为它很技巧的描述了这些社会问题。更加重要的是,水浒故事所描述的社会问题,虽然离现在已经有900年了,但是一直存在于各朝各代的中国社会中。

    我相信,这900年来,不管是什么朝代的读者读到了水浒所描述的社会问题,以及官场习气,都会觉得是心有戚戚焉。读到了武松与官场文化,进行直接而成功的对抗,都会觉得痛快淋漓,彷佛是武松在帮自己“出了一口鸟气”!(华文报摘 摘编自台湾《历史》月刊250期 作者:薛中鼎)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