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官僚士大夫积极传布。
除了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之外,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官僚士大夫的积极宣传也是传统家训孝道教化成效斐然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明代的儒士王相和清代的官吏陈宏谋、张师载等就是其中的代表。王相编辑的《女四书》,成为流传甚广的女教尤其是家庭女教读本。陈宏谋在地方做官期间,编辑刊印了许多社会教化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五种遗规》。其中的《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都辑录有不少家训著作,流传甚广。他还将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大量印行,广为传播。陈宏谋在一封信中谈及他做此工作目的时说:教化之事,“不知者以为迂,而知者以此为根本功夫。我之本意,总望化得一人是一人耳。”[19](《寄四侄钟杰书)正因为这些官僚士大夫及民间饱受传统孝道熏陶的知识分子的积极传播,家训孝道教化更加卓有成效。
第五,从小处做起、在践行上着力。
注重从小处做起、倡导实践力行是传统家训孝道教化的重要途径。家训作者们要求子孙把读书明理和践履结合起来,身体力行孝道。孙奇逢在《家训》中要求儿子们,“读一孝字,便要尽事亲之道;读一弟字,便要尽从兄之道。”要从“自家身上一一体贴,求实致于行。”姚舜牧特别重视在实际生活中加强子弟的孝道教育,他认为力行才是修养孝德的根本。他说:“讲道讲甚么,但就‘弟子入则孝’一章,日日体验力行去,便是圣贤之徒了。现儒训道言也,又训道行也。言贵行,行方是道,不行,虽讲无益。”家训作者都非常重视率先垂范,以身立教。明代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家庭妇女李氏就是典型代表,她对子弟的身教感人至深。据其子记录他们夫妇训诫的《庭帏杂录》载,李氏对丈夫前妻之子不仅在生活上关怀备至,而且为了培养孩子的孝德,使他们记住亲生母亲的养育之恩,李氏居然每天都虔诚地亲自带领两个不懂事的孩子祭奠他们的生母。丈夫前妻的长子袁衷深情地回忆道:“先母没,期年,吾父继娶吾母来时,先母灵座尚在。吾母朝夕上膳,必亲必敬,当岁时佳节,父或他出,吾母即率吾二人躬行奠礼,尝洒泪曰:‘汝母不幸蚤世,汝辈不及养,所可尽人子之心者,惟此祭耳。’”做后母的,谁不希望丈夫前妻的孩子忘记自己的生母?更何况如袁衷所说,“予辈不自知其非己出也”。四五岁的孩子,尚不太记事,而李氏反倒这样做,足见其博大的心胸和高尚的人格,正因如此,袁衷在《庭帏杂录》中记载此事及李氏的话后接着告诫后辈:“为吾子孙者,幸勿忘此语。”[20]明代官吏吕坤始终注意从小处、从萌芽状态加强子弟的孝德及其他方面的品德修养。恰如他在《孝睦房训辞》中所说“切要在潜消未形”。在儿子入学之时,吕坤就谆谆告诫儿子要将做人看得高于做官:“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此八行者,望汝努力;怠、惰、荒、宁、放、辟、邪、侈,此八字者,望汝深戒。不然,纵中三元,官一品,那值一文钱!”[21]
第六,编写易记易循的歌诀箴语进行潜移默化的孝道熏陶。
家训作者还利用撰写的诗词、歌诀、箴语进行训诫,这些形式大多对仗工整,押韵整齐,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像邵雍的《诫子吟》、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规》,陆游的示儿诗,庞尚鹏的《训蒙歌》,王守仁的《训儿篇》,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等都属此类。譬如王守仁的家训歌诀《训儿篇》,既是教育子孙的,也是训诲年幼学童的。它采用三字一句的韵语,琅琅上口,易懂易记,内容是包括孝道在内的道德常识的教育。“幼儿曹,听训教:勤读书,行孝道。学谦恭,循礼义”;“吾教汝,须谛听:尊父母,敬兄弟。师必严,父要厉。”[22]明代万历进士曹于汴在《示戒》这首专门教育子弟的劝戒诗中,将孝作为核心内容。诗说:“我爱孟子书,论孝万年鹄。斗很父母危,纵欲父母戮。……百行孝为原,芳名千古矗。”[23]康熙年间进士彭定求的歌诀体家训《治家格言》三字一句,押韵合辙,读来琅琅上口。篇幅虽短,却涉及孝亲齐家、为人处世等许多方面:“凡治家,须起早”,“孝父母,敬兄嫂。为夫妇,和顺好。”[24]韶山毛氏家族的《百字铭训》,以短短百字的篇幅,韵律齐整的语言,告诫族人治家睦族、处世做人应以“孝悌”为本。《百字铭训》前几句是:“孝悌家庭顺,清忠国祚昌,礼恭交四海,仁义振三纲。”[25]可谓是言简意赅的座右铭。这种歌诀箴言形式的家训深受儿童、青少年的喜爱,在传授知识、思想的同时,进行情感的熏陶,比板着面孔的说教更能为他们所接受。
三、传统家训孝道教化对当前孝道文化建设的价值
传统家训的教化形式虽然随着大家族的解体和时代的发展衰落了,但其孝道教化的宗旨和积极内容并不因此而失去其价值,而卓有成效的孝道教化途径、方式的合理部分仍然可以借鉴来为我们今天的孝德建设和孝道文化建设服务。
首先,在培养宗旨上着重吸取传统家训孝为立身之本的观念。传统家训孝道教化十分强调“孝”德在子弟品德培养中的根本地位,如上述“立身以孝悌为本”、“一孝立,万善从,是为孝子,是为完人”等等。这种见解极有道理。古语云“忠臣出于孝门”,“百行孝为先”。很难想象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能是一个对国家忠诚、对社会他人关爱的好人!这启示我们在青少年道德素质培养上,从调适父母子女这一最基本的家庭伦理关系、从遵守孝德这一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家庭道德规范抓起,并逐渐积淀、拓展,养成我们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此外,传统家训的孝道教化注重从小处着手培养青少年尊亲敬长的孝心,提倡“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26],这种孝道教育从蒙养阶段抓起的思想说明启迪我们,孝德培养必须从小时、小处做实抓好,方能事半功倍。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说“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2002年2月,由中宣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环保总局、广电总局颁布了旨在培养未成年人`基本品德的《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计划指出:在全国3-18岁的少年儿童中开展“我做合格‘小公民’”的宣传教育、实践创造、评选展示活动。计划针对儿童特点推出“五小”行动,第一“小”便是“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
其次,在内容上,着重吸取传统家训中敬为孝先、以功显亲以及慈孝相应等思想。在加强青少年孝道教育,培养其“孝顺父母、关心亲人”的孝德品质方面,我们应该古为今用,认真吸取、借鉴传统家训孝道教化的上述积极内容,充实今天新型孝道观的内涵。例如,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一些做父母、祖父母的长辈过分关怀,以至无原则的溺爱,导致孩子只知有“慈”,不知有“孝”,甚至出现了一些逆子打骂父母、弑父弑母的悲剧。这都警示我们必须从小抓起,加强青少年的孝道教育,重在教育他们爱亲敬长,养成关爱、帮助父母长辈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以功显亲”的孝德规范也有其合理成份,即教育青少年砥砺志向,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培养为家庭、为国家、为社会成材的责任意识,从道德观上杜绝一切遗亲忧、致亲羞的不良行为。此外,我们也要看到,封建孝道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消极影响亦然存在于某些家长之中;子辈与父辈之间的代际冲突也有发展趋势。近来网上80后子女形容50后父母的“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很能反映这一现实。在这方面,传统家训孝道教化中调节父子关系的“慈孝相应”的伦理规范或许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在包括道德教化在内的人生教化中,家长应平等相待,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将教化与引导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减少代际冲突,增强父辈与子辈两代人的感情。
再次,在途径方法上,借鉴传统家训孝道教化以身立教、注重践履、家风陶冶的做法。传统家训在孝道教化途径、方法、形式上形成的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经验,可以借鉴来为今天提高孝道教育实效服务。比如,传统家训孝道教化倡导的“以身立教”就是青少年孝德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应该坚持的核心原则。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样子,子女是父母的镜子”。中央电视台“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形象地诠释了这句朴素的格言,显示了孝道身教的强大力量。父母是人生最长久的老师,父母的言行在孩子心目中最有权威性,最具楷模的力量,他们的孝道观念及其相关行为对孩子发生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时要自觉加强自身孝德修养,在面对老人、长辈时以身示范,为孩子树立遵守孝德规范的楷模。再如,强调践行也是传统家训对子弟进行孝道教育的一个好方法。与其他道德一样,孝德也是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养成、积淀起来的,我们应该像传统家训的作者那样,注重从小事、小处加强教化,引导孩子在践行上着力,通过日常训诫与奖惩结合,不断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孝德。此外,良好家风熏陶、利用家庭聚会形式在孝道建设上反省自身,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编写易于记循的歌诀进行潜移默化的孝道教育等做法,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的特点和新型孝道建设的要求,运用于青少年孝德教化之中,以提高孝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增强孝道建设的实效性,使得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优良孝道文化精华得以发扬光大,世代传承。(来源:《孝感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陈延斌,江苏丰县人,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1]尚书[M].
[2]陈延斌,史经伟.传统父子之道与当代新型家庭代际伦理建构[J].齐鲁学刊,2005(1):37-40.
[3]仁孝文皇后.内训[A].徐少锦,陈延斌等.中国历代家训大全》[C](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4]康熙.庭训格言[A].徐少锦,陈延斌等.中国历代家训大全》[C](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5]袁采.袁氏世范[A].徐少锦,陈延斌等.中国历代家训大全[C](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6]陆游.放翁家训[A].徐少锦,陈延斌等.中国历代家训大全》[C](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7]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700-701.
[8]班昭.女诫[A].徐少锦,陈延斌等.中国历代家训大全[C](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9]陈延斌.论司马光的家训及其教化特色[J],.南京师大学报,2001(4):24-29
[10]郑文融等.郑氏规范[A].徐少锦,陈延斌等.中国历代家训大全[C](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11]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98-99.
[12]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16-220.
[13]《示子孙》,陆游.《陆游集?剑南诗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213页。
[14]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47.
[15]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卷十四.
[16]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J].齐鲁学刊,2003(3):115-120.
[17]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476-477.
[18]明太宗实录[A].明实录[M]卷九十二.
[19]陈宏谋.培远堂手札节存[M].同治壬申江苏书局本.
[20]陈延斌.《庭帏杂录》与李氏的以身立教[J].少年儿童研究,2005(6):36-38.
[21]吕坤.去伪斋集(卷七)[A].吕子遗书[M].道光丁亥刊本.
[22]袁啸波编.民间劝善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23.
[23]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628.
[24]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616.
[25]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619-620.
[26]孙奇逢.孝友堂家训[A],徐少锦,陈延斌等.中国历代家训大全[C](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