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2)基本范畴
比,比卦是六十四卦的第八卦,从卦形看,上卦为坤,下卦为坎,坤为地,坎为水,原意指水在地上,相亲无间,因此,比卦是相亲相辅的意思。《彖传》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比卦作为生态伦理的基本范畴,它是天人合一总理念和万物并育不相害的协调发展原则的派生和延伸,是对乾坤基本规范的直接补充和具体表现。它的生态伦理意蕴是说,人类与自然是相亲相辅的关系,自然界生成和养育了人类,人类应以德行回报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辅,体察和爱护自然,而不以怨报德、破坏和毁灭自然生态平衡,始终保持与自然的亲辅关系,人类生活才大吉大利,否则,凶灾将至。
颐。颐卦是六十四卦之中的第二十七卦。从卦形看,上卦为艮,下卦为震。艮象为山为止,震象为雷为动。《彖传》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颐,指面颊。颐卦本义是说观面颊则知营养及保养如何。人类如此,触类旁通,自然界亦是如此。自然界物类的多寡以及生物链之间的平衡程度是宇宙自然之“颐”,观其“颐”则知宇宙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程度,和则顺通,不和则滞阻,滞阻则灾变。因而,颐卦作为生态伦理的重要范畴是对人类利用和开发自然界行为的直接规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球及环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不仅要有计划的对自然界进行开发,同时对宇宙自然不具有保护和培养的道义责任,自然界养人类,人类同样要养自然,只有在两者的交相养中才能维系宇宙自然的“太和”秩序,也是从根本上维系人类自身的利益。
咸。咸卦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三十一卦。从卦体看,上卦为兑,象少女;下卦为艮,象少男。卦义为感为通。《彖传》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是说咸卦用拟人和类推方法,借少男少女的感通而说明天地阴阳的感应而化生万物及圣人感应民众而天下和平的至理。咸卦作为生态伦理范畴的意蕴是要人类懂得天地阴阳感通而化生万物的道理。进而在行动上合于宇宙之道,克服人与自然对峙,与自然相感相通,避免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萃。萃卦是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五卦,从卦体看,上卦为兑,象泽;下卦为坤,象地。萃卦本义指水在地上聚集。萃,聚集之意。《彖传》曰:“萃,聚也。顺以悦,刚中而应,故聚也。”“观其所聚,而天下万物之情皆可见矣。”这是说,宇宙自然本就是一个物类繁多的多彩世界。万物聚集于自然,既是宇宙化生的结果,也是宇宙繁盛的象征。萃,既是宇宙的本性,也是万物的本性。萃卦作为生态伦理范畴是要说明,人类是宇宙的分子之一,是生命大家庭中的一员,人类与宇宙万物一样享受着天地自然的恩赐。因此,人类负有维系宇宙万物大聚集的道义责任,不能随心所欲地去灭绝其它物种和生命,各物种和生命是宇宙自然生态链上的必要环节,断其一环,整体则遭破坏。任何部分都是与整体相联系而存在的,整体一旦遭破坏,部分也不复存在。正如《象传》曰:“赍咨涕夷,未安上也。”这是说,叹息落泪,是对孤独在上深感不安。人类如果慈心泯灭,残酷地对其它物种进行开发和捕杀,一旦某些物种灭绝,人类的末日也将来临。因此。关爱自然和所有生命也就是关爱人类自然。
综上所述,《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其特殊的生态伦理之意蕴。天人合一是它的总理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协调发展是其根本原则和宗旨,乾坤二卦是总理念和根本原则的具体表现,其余各卦都是总理念和根本原则及其规范的补充形式。可见,《周易》生态伦理思想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四、《周易》生态伦理思想与现代西方生态伦理理念的价值比较

  现代工业和高科技的发展大大加速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过程,人类正在享受着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丰硕的物质成果。然而,这种享受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破坏地球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面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建构和强化生态伦理理念,以规范人类的盲动行为则被提到人类重要的议事日程之中。西方一些有识之士面对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和日益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以西方传统文化为价值背景,提出了多种类型的生态伦理理念,旨在希企调整人与自然的对峙关系,延缓生态环境的恶化进程。其中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是值得借鉴的。如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这种理念认为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价值取向问题。提出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确立一种在资源公平分配基础上的合理的国际秩序,建立一个以所有国家的平等为基础的“地球联邦村”,使所有人都能享受一种充满尊严的生活。这种理念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伦理理念,还没有具体回答如何解决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措施和途径。以辛格(P.SINGER)为代表的动物解放论从功利主义伦理学出发,认为人类应当把“平等地关心所有当事人的利益”这一伦理原则扩展应用到动物身上去。这种理念认为,动物也能感受苦乐,因而,人类应把动物的苦乐纳入到我们的“道德计算”当中。主张人类应当停止那些给动物带来痛苦的行为。动物解放论者提出了协调不同动物的利益冲突的“种际主义原则”。即在解决动物利益冲突时必须考虑两种因素,一是发生冲突的各种利益的重要程度(是基本利益还是非基本利益);二是发生冲突的各方的心理复杂程度。“种际正义原则”的要求是动物的基本利益优先于非基本利益,心理较复杂的动物的利益优先于心理较简单的动物的利益。动物解放论者提出人类要用善心对待动物,关爱所有生命,这是可取的,但辛格的理论无疑存在着结论与前提相悖的理论矛盾。首先,确定不同动物快乐和痛苦的标准是什么?如果用人类的价值理念来判断不同动物快乐和痛苦与否,这难免又踏入了“人类中心论”的难境;其次“种际正义原则”中的基本利益和非基本利益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如动物间弱肉强食的双方就其生存意义而言,都是基本利益。因而,不同动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不是人类介入)本就是自然生态链上的必要环节,故而动物间的生存竞争就无所谓基本利益和非基本利益的划分;再次,如果从心理复杂程度来决定利益是否优先,这无疑又为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科学证明,人类的心理复杂程度超过了任何其它的动物。现代西方生态伦理理念除上述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主义和辛格的动物解放论之外,还有施韦泽和泰勒提出的生物平等主义;由内斯开创的深层生态学和以罗尔斯顿为代表的自然价值论,等等。所有这些理念,都不同程度的重申和强化了辛格的观点。概而言之,这些理念都有自己的理论特色和价值,然而,由于这些理念是以西方传统文化为宏观背景的,因此,现代西方生态伦理理念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西方传统思维的痕迹。一种情况是,尽管有些生态伦理理念视自然物和动物为完整的生态整体,但依然把人类生活从生态整体中抽象开来,意即自然界及其动植物是生态伦理的绝对客体,人类却成为自然界及动植物沐浴道德关怀的绝对主体和恩赐者。依这种理念,生态伦理意识不是萌发于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而是源于人类的良知良心。因此,这种伦理理念还带有很大思辨性,它的生态底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示,也就不足以构成严格意义的生态伦理学,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动物解放论便是如此。第二种情况是走向另一极端,如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作为生态伦理理念,把自然界中的所有物态,动植物包括人类在内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整体,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这些理念未看到自然物、动植物与人类的质的差异性,提出人类应当把动物、植物乃至一切自然物都视为自己的同胞,自然界中所有物种都是平等的,都拥有同等的天赋价值。因而,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物特别是动植物都是神圣的,它们与人类一起构成了休戚与共的道德共同体。无疑,这种理念把人类与动植物混为一谈,由于降低了人的存在水平,也就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类对自然物和动植物所负有的道德责任,这种理念带有浓厚的生物主义的痕迹,也不足以作为科学的生态伦理理念。
比较而言,《周易》的生态伦理弥补了现代西方生态伦理理念的两个理论缺憾。中华思维由人本身出发,引伸出对自然的本性和品性的思考,《周易》认为,天地交感,阴阳相合而形成大化流行和生生不已的宇宙“太和”秩序,这种秩序正是一切物类的创生之源和发展的动力。正如《系辞上》所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就是中华思维对宇宙本性及品性是形上体验和认知,也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价值依据。基于对宇宙大道的把握,中华民族又把宇宙大道的创生品性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人格依据。“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象传》)在这里,《象传》既概括了天地的本性,且把理想人格和道德修养与宇宙本性紧密地联系起来,宇宙大道及品性的“至善”是社会生活中道德的最终源泉。“君子自强不息”,这是强调人的道德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励人类以天为范,努力进取,造福人类,造福自然;“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强调人的道德责任感,激励人类以地为范,具有博大的胸襟,容人容物。不言而喻,《周易》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宇宙品性为参照。以人类的道德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性为纽带,以宇宙万物为对象,从而架起一道坚实的天人合一的桥梁。在这种理念中,宇宙与人生,自然与社会,道德与践履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周易》的生态伦理理念从根本上弥补了西方现代化伦理思想的不足,对目前建立科学的生态伦理体系无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来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作者:罗移山)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