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史记》中看破红尘的陶朱公形象
司马迁根据《国语》范本,重塑了范蠡的形象,给功成身遂的范蠡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1、看破人性
司马迁笔下的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写了一封信告诫大夫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这一段话不仅表现出范蠡有一双慧眼,能看出越王勾践的为人可以共患难,但不可以共享乐。它更加说明范蠡是个敢进勇退的大丈夫。事实证明,范蠡功成身退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范蠡走后不久,越王就摄于文种在国人面前的威严将文种刺死了。恐怕此时,文种才想明白可以立功但不可以鞠躬的道理。
2、看破钱财和名利
古语说:“钱财乃身外之物。”这句话恐怕很多人都会说,但很少人能做到。范蠡就做到了这一点。
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后到了奇国,他改名换姓为鸱夷子皮。经过一段时间苦身戮力的耕作,就置下了千万家产。齐国人听说他是个大贤人,就想立他为宰相。他却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详。”他就立刻辞去相位,散尽了他的钱财,移居到了定陶。如果他不认为钱财和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又怎么会走得那么洒脱呢?
3、看破生死
范蠡从齐国再次移居到定陶时,又一次更换了姓名,叫陶朱公。他在定陶县没有多长时间又积攒了很多财富,他在定陶经常周济贫苦百姓。范蠡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爱财吝啬,二儿子放荡不羁经常惹祸,三儿子出手大方却很贪玩。有一次他的二儿子不小心烦了杀人罪,按当地律法要受死刑。范蠡认为:“杀人而死,职也。”一般人听说儿子犯杀人罪都会痛心疾首,想方设法营救,而他却说他的儿子该死。可见,生死问题已经不能够影响到他。
他的二儿子犯了杀人罪,需要千金解救时,他说小儿子去救能把儿子救出来,大儿子去救一定救不出来。因为小儿子从小就出手大方,花钱没概念。而大儿子喜欢斤斤计较,比较爱财。他明知道大儿子去了,二儿子就回不来,最后还是让大儿子去了。果然,大儿子带着小儿子的棺材回来了。这个时候,家人都痛哭流涕,而只有陶朱公一个人笑,还说:“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他的亲生儿子死了,居然还能笑出来,而且是在意料之内。如果陶朱公没有看破生死,又怎么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三、《史记》与《国语》中范蠡形象不同的原因
同是范蠡,在《史记》和《国语》中却有着不同的人物形象,这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
1、时代思潮的影响
《国语》产生在战国后期,正是百家学术思想争鸣的时代。当时正是战乱时期,法家学术思想盛行,所以作者在塑造范蠡这一人物形象时,不仅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计策,而且将儒家、道家的思想也融入其中。这样,范蠡不仅仅是一国的谋士,更是思想的集大成者和运用者。他的战争理论及用人观念无疑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战神的化身。
《史记》产生于西汉时期,当时的社会刚刚经过秦始皇暴政的摧残,百废待兴,所以黄老思想比较盛行。范蠡之所以在《史记》中能够看破人性、看破财权、看破生死,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着莫大的关系。
2、作者的意愿
《国语》的作者至今颇有争论,但据现有典籍记载,作者都标注为左丘明。相传,左丘明双目失明后,将以前的所见所闻记载下来。本文猜测关于范蠡的传闻肯定也是残缺不全的,左丘明之所以这样写也与当时社会多隐士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许多隐士不愿出来做官。出来做官的名士也都想功遂身退。范蠡这一成功范例无疑是众多名士的仰望的典范。
司马迁笔下的范蠡可以说几乎一个神。范蠡在《史记》中已经看破了红尘,迁徙三次都成名天下,把名、利、财、生命都视之如尘土。文中记载:“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司马迁本人作为史官,不但没有立功,没有成名,还因为一句劝谏获了宫刑。这对他来说,是多么难以承受啊。范蠡的神圣形象也是司马迁有心造就的。他在文中说:“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司马迁想如果他的君王想勾践一样贤明,能虚怀纳谏,自已也一样可以扬名后世。(作者:刘燕燕 来源:国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