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字源于栎树?
2011年09月28日
俄国普列汉诺夫在《艺术论》中提出:生产者简单地敲击自己的劳动工具就是人类音乐的最早起源。也就是说劳动产生了音乐。
198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掘出20余支用鹤的尺骨制成的骨笛,这些距今有9000多年历史的骨笛还能分别吹奏出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成为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并可以演奏的乐器实物。
栎树成宗教工具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人类运用音乐的历史比这要更加遥远得多,我们对于古代音乐的认识只是管中窥豹。中国文字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对于汉字“乐”的演变进程,另辟蹊径寻觅音乐发展历程中的一些蛛丝马迹。
从河南安阳出土的公元前约11至14世纪的甲骨上,我们可以看到甲骨文的“樂”字,其字形就像是在一根木头上的两端绑着丝线,这种字形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琴与瑟。目前大部分人都认同“樂,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的说法。
在“万物有灵”的远古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于大自然的认知有限,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而那时,巫师以沟通人与神的“中间人”的身份出现了,成为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政治力量。
巫师最重要的社会职能就是通过载歌载舞的祭祀活动来“娱神媚神”,从而达到祈福避灾的目的。因此巫师无疑是人类社会中最早从事音乐的职业音乐人。由于巫师在举行祭祀活动时往往是手拿牛鞭载歌载舞,因此巫字在甲骨文当中就是像一个人拿着两根牛鞭跳舞的样子。
在先秦以前的更长时间里,人们把栎树(也称橡树)视为圣树、社树。巫师在举行祭祀活动时,都会选择在栎树下进行。每到这时,人们聚集到栎树下在巫师的统一指挥下敲打着各种乐器载歌载舞。如此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由于每一次的祭祀活动都是在栎树下进行,因此栎树就成为音乐的象征与指示物。所以在一些古代文献当中,栎树的“栎”与音乐的“乐”都是同一个字——“櫟”。
巫师们在举行祭祀活动时,为了加强现场气氛、神化自己,往往会让参与者集体咀嚼洋金花(又名曼陀罗)、大麻等植物,由于这些植物当中含有刺激人的中枢神经的化学成分,食用后让人产生幻觉,于是,在现场音乐的烘托下,那些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这种巫术在上个世纪末的贵州西南部与湘西的部分地区还存在过,当地人生病后,往往会请巫师来“跳大神”、敲铜鼓进行“治疗”,同时也会给患者服用一些秘制的草药。
人们在栎树下祭祀完后,往往还会进行群体性交。由于在栎树下进行的这些活动,能让人在精神与肉体上得到欢娱,因此人们对于“櫟”也有了另一种意思,那就是快乐的意思。
由栎树联想到欢乐
在潜移默化的演变过程当中,人们看到栎树就会联想祭祀,想到祭祀就联想到合欢,想到合欢就联想快乐,于是最后,栎树就成音乐的象征与指示物,“樂”字最终发展成为“櫟”的本字,在一些古代文献中这两个字也是能通用的。
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文字。在古代的文献当中“樂”与“藥”字也为同一个字;治疗的“療”字在《说文解字》中最早不是从“尞”而是从“樂”。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古人眼中音乐不但可以娱乐身心,让人感到快乐,而且还有治疗与保健的作用。(文/向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