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情夺正”成“间杂之人”
2011年08月25日
原文:何谓观其夺救,以明间杂?夫质有至有违。若违胜至,则恶情夺正,若然而不然。故仁出于慈,有慈而不仁者;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厉必有刚,有厉而不刚者。若乎见可怜则流涕,将分与则吝啬,是慈而不仁者。观危急则恻隐,将赴救则畏患,是仁而不恤者。外虚义则色厉,现利欲则内荏,是厉而不刚者。然则慈而不仁者,则吝夺之也;仁而不恤者,则惧夺之也;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
故曰:慈不能胜吝,无必其能仁也;仁不能胜惧,无必其能恤也;厉不能胜欲,无必其能刚也。是故不仁之质胜,则伎力为害器;贪悖之性胜,则强猛为祸梯。亦有善情救恶,不至为害;爱惠分笃,虽傲狎不离;助善著明,虽疾恶无害也;救济过厚,虽取人不贪也。是故观其夺救,而明间杂之情,可得知也。
——刘邵《人物志·第九章·第二节》
译文:什么叫“观其夺救,以明间杂”?大凡人的质性有纯与不纯之分,如果质性不纯,吝啬、畏惧、贪欲等“恶情”就会使正气无法显现出来,所以似仁非仁,似刚非刚。仁心出于慈悲为怀的天性,但有“慈而不仁”之人;仁者必然会体恤他人,但有“仁而不恤”之人;严厉之人必然刚直,但有“厉而不刚”之人。至于说到一个人看见别人很可怜时,会流下同情的眼泪,可是要他把财物分给别人时就吝啬起来,这种人就是“慈而不仁”之人。另一种人看见别人身处危急之境时,会动了恻隐之心,可是要他前往求助时,却畏惧不前,这种人就是“仁而不恤”之人。还有一种人在事情与己无关时,声色俱厉,义正辞严,可是一旦事情与自己的利益有关时,马上改变态度,显得心虚起来,这种人就是“厉而不刚”之人。那么,可以说:“慈而不仁”之人是吝啬胜于慈悲;“仁而不恤”之人是畏惧胜于恻隐;“厉而不刚”之人是贪欲胜于正义。
所以说:当慈悲之心不能战胜吝啬之情时,就不能做到爱人利物;当仁爱之心不能战胜畏惧之情时,就不会体恤他人;当正义之心不能战胜贪欲之情时,就不能做到公正无私。所以如果一个人有不仁之心,那么他的所有技能都有害无益;如果一个人贪婪成性,那么他的强悍就成为祸害的阶梯。也有善良之人救助恶人,这种人至少不会害人;有些人爱憎分明,虽然傲慢甚至狎侮他人,也没什么大过错;有些人一心向善,光明正大,虽然疾恶太甚,也不是什么大的缺点;有些人喜欢救济他人,虽然有时取他人之物,也不算贪。所以仔细观察一个人的仁慈和正义之心是否被“恶情”掩盖,帮助别人是否恰如其分,就可以看清楚他是不是似是而非的“间杂之人”了。
解释:这一节说明如何通过“观其夺救”,看清一个人是否“间杂之人”。刘邵认为,慈而不仁、仁而不恤、厉而不刚者都是因为“恶情夺正”,所以做不了仁义之事,这三种人可以定性为“间杂之人”。另外,“善情救恶”者、“爱惠分笃”但喜“狎侮”者、“助善著明”但疾恶太甚者、“救济过厚”但取人财物者虽然没什么大过错,但善恶不分,做事没有掌握好分寸,也属似是而非的“间杂之人”。(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