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打哈欠”打出来的“欠条”

2011年08月25日

    在现实生活中,“欠”字是一个常见字,它是借别人财物没有归还的意思。原以为“打哈欠”是“欠”的引申义,没想到“欠条”竟是从“打哈欠”而来的,这多少有点让人意外。

  我们从甲骨文的字形看,“欠”字像一个人跪在那里“张着嘴巴在打哈欠”。再从小篆的字形看,虽然有了些变化,“人”的上面没有了张着的大嘴,但多了一股从嘴里吐出来的“气”,这说明“欠”的含义没有变,它依然是“打哈欠”的意思。

  《说文解字》说:“欠,张口气悟也。”意思就是说,“欠”是张着嘴巴“打哈欠”,这与甲骨文字形相吻合。《素问·宣明五藏论》:“肾为欠。”《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惊觉欠身。”《仪礼·士相见礼》:“君子欠身。”注:“志倦则欠,体倦则伸。”这里的“欠”都是“打哈欠”的意思。正是因为“志倦则欠,体倦则伸”,“欠”字便又有了人们将身体稍微上移叫“欠”的说法,我们现在说的“欠一下身子”的“欠”就是这个意思。《红楼梦》:“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了起来。”白居易《江上对酒》:“坐稳便箕踞,眠多爱欠身。”这里的“欠”都是“打哈欠”的引申义——“欠身”的意思。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欠”的使用,“欠”的范围越来越大,“欠”又有了“缺少”之意。柳宗元《柳河东集》:“欠为人师。”陆游《老学庵笔记》:“甚妙,但似欠四字耳。”《三国演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的“欠”都是“缺少”的意思。精明的古人举一反三,富于联想,善于引申,“欠”字也得寸进尺,由“缺少”又发展到“亏欠”“欠债”之意,这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欠条”的来历。

  如今,“欠”的含义扩大了很多,赋予了不少新意,但它的原意并未湮灭。“欠”字也算是“老中青”三结合的汉字典范了。(文/刘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