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役英与雄,才能成大业
2011年08月11日
原文:然英之分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力气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刘邵《人物志·第八章·第四节》
译文:然而,作为一个兼具英才与雄才之能的英雄,英才比雄才更重要,英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英雄英才不足,那么智者就会离开他。所以项羽虽然力能扛鼎,遇事果断,但不能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非但不能重用谋士范增,而且陈平等英才也纷纷转而投奔刘邦。刘邦也是英雄,而英才的成分相对较多,因此不但韩信等雄才甘愿被他驾驭,连张良、萧何、陈平等英才也追随他,英才和雄才都为他所用,所以能吞秦破楚,统一天下。这就证明英雄所具备英才和雄才的多少,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如果只有英才没有雄才,雄才就会不服;只有雄才而没有英才,就很难得到英才。所以雄才能得雄才,不能得英才;英才能得英才,不能得雄才。只有兼具英与雄两种才能,才能驾驭英才与雄才,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解释:刘邵认为,虽然同样是英雄,但也有高下之分,因为每个英雄身上英才和雄才所占的比例不同。相比之下,英才的成分比雄才的成分更重要。他以项羽和刘邦两人为例,说明英才多的英雄比雄才多的英雄更有号召力。项羽雄才多英才少,虽然手下猛将如云,但陈平等谋士纷纷背楚投汉,仅剩范增一人,到最后连范增也不能用。因无英才辅佐,没多久就兵败乌江,自刎身亡。刘邦英才多雄才少,既能驾驭韩信、彭越、英布等雄才,也能用萧何、张良、陈平等英才。在他的领导下,英才与雄才各尽所能对付强敌,仅用几年时间就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天下。这说明只有“能役英与雄”,才能成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