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吴主传》,建安十六年(211),刘备攻入益州,刘璋投降,三国鼎立的形势,进一步得到巩固。随之:
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遂置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
会备到江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
此处用“从求”二字,可见孙权索还荆州整个过程,派遣诸葛瑾之人选既为诸葛亮之兄,其人一向以忠厚长者身份出现,典型的和事老角色,态度上温和之至,决无盛气凌人之霸道。然而,仍被刘备拒绝。理由是要得到凉州之后,才能归还。刘备没有能信守当初承诺,节外生枝,提出来凉州问题,可以说达到了“欺人太甚”的地步。如果他还想“联孙拒曹”的话,决不可能如此强词夺理的。
关羽将孙权所指派的三郡“长吏”尽逐之,当然是刘备的决定,他是执行者。率领三万兵至益阳,更十分明确是刘备的指派。诚然,关羽对孙权及其部属向来很不友好。但此两事并非关羽主动,完全服从刘备之命令行事无可怀疑。
据《先主传》,记载与之基本相同,但较简略,时间则为建安二十年(215),两处记载相距四年,不言而喻,孙权向刘备索还荆州一事,至少被刘备搪塞、拖延了四年之久。
《鲁肃传》较《吴主传》《先主传》更多了许多具体情节,尤其“将军单刀俱会”时,鲁肃与关羽彼此之间的争执,使气氛非常紧张,险极惊极。此次关羽赴会亦非关羽主动,更非关羽之职责。因为“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往益阳,与羽相拒”,这才发生“肃邀羽相见”的“单刀会”。
刘备命令关羽与鲁肃去交涉,关羽只能遵命,刘备不愿归还荆州,关羽不能擅作主张,答允归还。更何况关羽为人一向骄傲,对孙权及其文官武将藐视之程度较刘备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鲁肃直截了当向关羽质问,关羽根本不作正面答复。“座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在耳,何常之有?’”。十分可能是刘备与关羽商量好的措词,由“座有一人”去说,乃是一种计策。这句话比“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更后退了,根本不想归还荆州,而意图永久占领了。而且把自食其言自我美化成“惟德在耳”,令人难以容忍。这次“单刀会”就此不欢而散。
刘备满足于既得利益,早已忘怀“联孙拒曹”之战略,孙权亦未出兵力争。曹操部属进驻汉中时,刘备感到益州受到威胁,又恐两面受敌,被迫退了一步。《吴主传》:
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可见孙权并未趁人之危以报复,而是谦恭地“令诸葛瑾报”,派“和事老”再一次表达了“更寻盟好”的姿态。照常理说,这正是恢复执行“联孙拒曹”战略的良机。事情却再一次逆转,而向危险的方向发展。
事实证明孙权没有计较赵云“截江夺斗”等以往的老账,为了“更寻盟好”,有了大动作。《关羽传》:
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辱骂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此事责任也不全在关羽,刘备本人当初对联姻之事以决绝收场,对关羽影响极大,如果同意将女儿许配孙权之子,无异与刘备步调不一致也。当然,关羽也可婉拒而不“辱骂其使”,但就关羽之性格而言,如此辱骂使节,乃是必然的。
关羽对孙权之态度基本上与刘备保持一致,比较粗鲁专横,刘备也不可能劝阻。刘、关二人,一为蜀汉政权领袖,一为与东吴唇齿相依的、荆州地区(后来应是狭义的荆州)实际统治者,对两桩婚事都以交恶结束,蜀汉与东吴之友好自然难以实现。“进妹固好”失败了,“更寻盟好”又成为泡影,孙权在痛苦中反思,结果听信了吕蒙的计谋,开始麻痹关羽,最后将其消灭。站在东吴统治者孙权的立场思考,似乎也可理解。
关羽的被害,对刘备来说,当然是无法接受的,成为莫大的仇恨,而且企图立刻报复,不冷静至极。本来把曹操作为主要的敌人,随着形势的变化,把孙权作为主要的敌人了。“联孙拒曹”的战略就此成为历史而不复存在。于是倾力沿江东进,在战术上又屡犯错误,被东吴名将陆逊所击溃,羞愧交集,病死于白帝城。临终之前,刘备虽并未明确反省执行“联孙拒曹”战略有始而无终之错误,却也未将错误与失败之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仍不愧为大丈夫。
三
应该如何对待刘备、关羽?孙权可谓煞费苦心,两次派遣友好使者都是通过深思熟虑而决定的人选,都选中了颇有资历的诸葛瑾,此人正是刘备阵营中第二位人物,亦即坚决主张“联孙拒曹”的诸葛亮的兄长。按理说,诸葛瑾乃是最佳人选,他的出使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但事实并非如此,是否诸葛亮已改变他原定的战略呢?
正因为刘备的入川,既有一批得力的文臣武将,对方刘璋也是汉室宗亲,刘备既是中山靖王之后,占了一定便宜,总的来说,比较顺利,但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因此也逐步递减。《诸葛亮传》中有巨大空白,一开始与关羽共守荆州,后即随刘备西征,仅说平定成都之后,“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如此而已。对魏之曹操、吴之孙权有何交涉?有何战事?有何联系?均未涉及。被作为一名大管家使用矣!
刘备自信过甚,关羽水淹曹操七军,“威震华夏”,刘备很可能认为无论“拒曹”或“灭曹”均无“联孙”之必要,凭自身实力即能办到。因此,当初他之有诸葛亮“如鱼得水”之感觉亦已不复存在,即使诸葛亮再次强调“联孙拒曹”,刘备亦当作耳边风矣!
《魏略》:
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此乃诸葛亮曾被刘备冷处理多年之铁证,当然“联孙拒曹”的战略同时也被冷处理多年,并进一步演变为与孙权不共戴天之局面。诸葛亮是否曾竭力劝阻刘备东征?固无明确记载,但《法正传》载明:
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222),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为群臣之首,又一向主张“联孙拒曹”,断乎不可能袖手旁观,应该一再进行谏劝才符合他的立场、品德。可见在刘备称王、称帝前后,诸葛亮对刘备的发言权已经远不及从刘璋手下投奔来的法正矣!
种种迹象表明诸葛亮始终坚持“联孙拒曹”战略,对于荆州问题,固然亦未明确表态,希望同时拥有益州、荆州,已有蛛丝马迹可寻,然如果荆州问题解决不妥,无法“联孙”时,诸葛亮仍将忍痛作出让步而保持“联孙”局面。曹操进驻汉中时,刘备归还荆州予孙权,主要为形势所迫,亦不能排除诸葛亮起了一定作用。
刘备病危,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恢复了对诸葛亮的信任,也可能反映出他内心对于“联孙拒曹”的重新认识,感到未能认真执行而遭致惨败的悔恨。给后主刘禅的诏书谓:“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更是他本人晚年未能遵循诸葛亮“联孙拒曹”战略的沉痛检讨所产生的结果。
因此,刘禅即位,诸葛亮“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陈寿编著《三国志》,为诸葛亮写了相当详尽的传记。为诸葛亮编辑了文集,并为此事向朝廷上了奏章。再次强调了诸葛亮辅助刘禅,取得之显著政绩,主要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
但是,就刘备本人而言,他的“联孙拒曹”依旧是有始无终的大悲剧也。(蒋星煜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