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宋代权臣善用言官才能坐稳相位

2011年08月24日

善于控制言路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王夫之在《宋论》中提出,宋代政治有一个很大的弊端,是宰相、执政变动得太快,都没来得及熟悉情况、建立威信,更别说推行政策、取得实效了。有意思的是,口碑好一点的宰执大臣换得勤,很多“权臣”反倒一干就是好多年。为什么“权臣”反而受信任?王夫之认为是“立法愈密,奸佞之术愈巧”。换句话说,“权臣”更有手腕,更能迷惑皇帝。这只说中了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由于言官和监察制度的设置,能否控制言路,也是能否坐稳相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宋代言官品级不高,但有批评宰执大臣的权利。如果被言官抓到“小辫子”,受到激烈批评,宰执经常自动辞职,或闭门反省、等候处置;在宰执与言官相持不下时,皇帝也常常“各打五十大板”,息事宁人。如果再掺杂了文人意气和朋党之争,宰相频繁换人就更不稀奇了。而因为言官的攻击主动辞职或被罢免的大臣则很多。

    典型的如欧阳修,英宗时主张尊崇皇帝的亲生父亲濮王,被言官吕诲等狠狠弹了一把,只有一个叫蒋之奇的,觉得欧阳修的提议有理。欧阳修就推荐他做御史。偏偏这个蒋之奇觉得人言可畏,想撇清自己。恰好欧阳修的弟媳妇举报大伯有作风问题,蒋之奇就拿这个告了欧阳修一把。举报信一提交,欧阳修就严格按照惯例自己停职了,闭门在家等候调查。虽然最后查无实据,也没脸再在中央待下去了,外放亳州知州。

  苏轼没当过宰相、执政,也曾因为言官的激烈批评,被从正三品的翰林学士承旨位置上拉了下来。苏轼看不惯程颢总是一本正经,经常戏弄人家。程颢的门人贾易、朱光庭都是言官,从苏轼考试馆职时的文字里找出了个诽谤的罪名,幸亏有太后罩着。但贾易等人接二连三地从东坡的文章和诗里挑骨头,终于把苏学士赶到颍州去了   

    则因为这样,长期当政的“权臣”,则多引用同党出任言官,而反对他们的言官,往往会被赶出朝廷,眼不见为净。

  试以王安石为例,他就是通过控制言路扫清推行新法障碍的。从王安石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当上参知政事起,反对新法的声音就此起彼伏,一大批反对派被赶出朝廷,外放当地方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言官。

  熙宁二年六月,御史中丞吕诲弹劾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被罢免,外放邓州知州。

  同年八月,范纯仁(范仲淹之子)力请罢免王安石,被外放河中府知府。此前他已经被罢了言官之职、改判国子监。

  熙宁三年(1070年)四月,御史中丞吕公著反对阿附王安石的吕惠卿出任御史,王安石把他罢免,贬为颍州知州。

  同月,监察御史里行程颢、张戬,右正言李常等反对新法不果,李常外放滑州通判,张戬为公安知县、程颢为镇宁节度判官。

  同年六月,知谏院胡宗愈反对王安石参与的官员考察机构改革,并批评王安石赏识的李定,被罢免,外放真州通判。

  在清洗不听话的言官的同时,王安石还引荐任用了一大批自己人出任言官。

  李定、张璪、舒亶、邓绾、谢景温等,或者是在王安石的引荐下当上言官,或者是党附王安石的,为他排斥异己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王家军”弹倒的人里,最倒霉的是苏轼,写了几首发牢骚的诗,被李定、张璪、舒亶等弄了个“猖狂攻击国家元首”的罪名,被御史台请去吃牢饭,差点连命都丢了。(文/曹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