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举行“忠魂回归远征园”活动
2013年04月06日
4月4日,民革云南省委和昆明金陵公墓、云南云视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在昆明东郊的金陵公墓举行“忠魂回归远征园”活动,3位抗战老兵的骨灰由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从东北一路护送过来,在这里安葬,他们他们是陈仔三、许振智、劳震。
金陵公墓 免费为抗战老兵提供墓地
昆明东郊的青龙山就是金陵公墓所在地,2010年,金陵公墓在墓园开辟“远征园”,安葬为保卫家园战斗过的抗日将士,从墓穴到墓碑全部免费,家属只需要提供墓志铭即可,每次老兵入葬时,墓园负责人都会携带工作人员和乐队隆重出席。
李自铭是金陵公墓的董事长,他很少出现在媒体镜头前,但对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却有求必应,很多人都受到过他的亲切接待。
这次活动是由民革云南省委和金陵公墓、云南云视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出席的人却涵盖了昆明所有行业,多数是自发前往。
李自铭曾对志愿者说过:“我很快就要到60岁了,挣再多的钱有何用?我要做的就是让当年那些为国家抵御外辱流血拼命的人们百年之后有一个安身之所;我所做的,与他们当年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
对于大多晚景凄凉、孤独终老的老兵们,金陵公墓无疑让他们再无后顾之忧。很快,远征园里长眠了40余位抗日将士。他们中有甘芳中将、陆钟俊少将、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中校参谋陈宝文、美军翻译、南侨机工……
最初远征园的开辟主要针对是远征军老兵,但是现在远征园里安葬的除了远征军,还有滇军、忠义救国军……他们都有同一个经历,那就是硝烟弥漫的“抗战”。
李自铭表示:不论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华人,只要是当年为保卫国家打过日本鬼子的,百年之后愿意在金陵公墓安葬的,金陵陵园公司都免费提供一块墓地。
李自铭的这一壮举在志愿者中广为流传, 东北吉林的志愿者“杰尔文森”也想为东北几个条件困难的老兵申请爱心墓地,并且这些老兵生前都有过要回云南看看的愿望。李自铭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陈仔三、许振智、劳震三位老兵的骨灰,正式在远征园落葬。
墓园奇景 两亲家同葬一墓穴
安葬仪式庄严而又肃穆,但落葬后大家意外发现,三个老兵只选择了两个墓穴,许振智、劳震共有的墓碑上,关系写着“亲家”二字。见过夫妻合葬,但这样的“亲家”合葬还是第一次。记者在和劳震的女婿电话采访中,才得知两人特殊经历。
生于1921年的许振智是溧阳人,1937年上海沦陷时,许振智正在当地的江南中学读高一。乡土落于敌手,1939年,许振智与他的同学约三百来人考取了黄埔军校。在第三战区总司令顾祝同的安排下,这批学生在江西瑞金经过了半年集训后,开始了军校生活与学习。
1942年,许振智学成毕业。一心报国的他,和同学们联名给顾祝同写请命信:要求回到老家,收复失地。就这样,三百多个同学齐上战场,但很快大部分都牺牲了。
经历了家破人亡的许振智又分在了忠义救国军,第一纵队第三团三营七连。这个原本只想打败倭寇就去成为体操运动员的健将,成了特务排的排长。
1944年春节,部队接到命令在安徽南陵一代阻击一股富春江打败退下来的日军部队。许振智生前对志愿者回忆,那时候他们的武器装备已经很好了,一人两支枪:一支步枪,一支汤普森冲锋枪。但这一仗打得很惨,许振智所在连的连长阵亡。
抗战胜利后,忠义救国军改为铁路保护队,成了铁路警察。解放后,原本留在上海工作的他没能逃过卷土重来的运动,被遣返原籍管制三年。
也就在这次遣返中他结识了生死之交的劳震。劳震生于1918年3月29日,山东人,抗战爆发时正在省里上师范,为抗日救国投笔从戎,参加了山东第三路军军事干部训练团。 后考入黄埔16期预备生,入校之后就遇桂南战事。
国民党当时的部署是在桂林到柳州一路布上口袋阵。沿途军团一律把来路让开,埋伏两边。以柳州为底,诱敌深入。这时突然发现后防空虚,时为长官的白崇禧紧急调第二军却一时之间调不过来,只好把当时在柳州的军校学生编成一个师。劳震就这样平生第一次走上战场。
军校毕业后编入第五战区,先是机关枪连少尉排长,后调至第三团任迫击炮连连长。1945年战事结束,劳震所在部队到济南接受日军投降。劳震至死都清晰地记得,接收战炮时,日军把所有炮排列好,各炮炮长出列敬礼,礼毕,检查大炮的配件,检查完毕,开始交接。还有交接战马时,日本兵对着自己的战马深深鞠躬之后才把马交给我军。过了几天之后,却发现这些战马都被喂了很多碎玻璃,大量死去。
1948年,劳震脱离部队回家,他和许振智60年代就一起被批斗,70年代同被下放至一个大队劳动,因为共同的抗战经历,俩人也结成生死之交。2011年7月劳震仙逝,不久许振智也去世。两个相互扶持走了大半辈子的抗战老兵,现在终于可以长眠一起。
忠魂追思 完美军姿陪他一辈子
当天落葬的另外一名老兵名叫陈仔三,志愿者“杰尔文森”找到他时,他已经是96岁的高龄,但精神状态特别好,哪怕是后来摔伤导致脑部受损,说话只能几个字往外蹦,有时连人都不认识。但老人面对志愿者都一定要坐得身体笔直。
这次是他女儿亲自护送他来,来云南看一看,是陈仔三生前最大愿望,但是穷困的生活却让他的愿望一直搁浅。陈仔三原籍湖南,所属部队新1军新50师150团,1938年4月参军,参加中国远征军的缅北反攻,云南是他一步步从枪林弹雨中走下来的。
在缅北作战时,陈仔三右耳被炮弹震聋。右腿里一块鸡蛋大小的弹片伴随了他的一生。对于作战记忆,陈仔三很少和子女说起,甚至刻意去回避。女儿只记得,每逢阴雨天,父亲右腿疼时,总会默默地一个人想事情。
尽管父亲多数时候很沉默,但已经年逾五旬的女儿还记得,她曾在副食商店水果组上班,到了夏天,晚上水果会变质。同事们从中捡些好的拿回家,她也拿了一些。父亲知道后,不由分说地打了她,认为她是偷的,后来单位领导来解释,才解除误会。“父亲没多少文化,一生耿直,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对我们子女也是这么严格要求的。”
老兵送行 向回家的战友敬礼
为了迎接这三名远道而来的战友,昆明健在的6名抗战老兵也在志愿者的陪同下亲自到了远征园。尽管已经步履蹒跚,但老兵们还是坚持给“回家”的战友敬礼。
91岁的刘华是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荣誉一师的中校参谋,他在代表老兵发言中没有说到关于自己的任何一句,他只是平静表示抗战最后胜利之路是前辈们用鲜血铺就的,现在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骄傲。
“这些抗战老兵当年为祖国而战,为民族牺牲,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历史不是写在纸上、刻在碑上,而是要记在心里。本着对历史的尊重,我们应该对已逝的老兵表示敬意,对安在的老兵应该关爱和守护,让他们有尊严、有保障地安度晚年。”中国远征军云南联谊会副会长周德蓉说。
“杰尔文森”本是吉林一高中语文老师,去年因为学生向其询问“远征军故事”,而上网搜集资料开始成为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当天马靴、迷彩裤、黑T恤衫的她一直忙着张罗安葬事宜,打扫完墓地后,她又从背包里取出老兵的照片、庆祝抗战胜利67周年的纪念毛巾和怀表、白菊等物品,一一摆好。
“杰尔文森”说,“这些老兵生前都有一个愿望——回云南一次,看看腾冲,看看滇缅公路。可是老兵大多生活贫困,根本没法来云南。我们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他们最后的愿望。”(来源: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