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环江县寄宿制小学生告别"黄豆蒸饭" 吃上营养餐
2011年04月18日
永权小学的学生坐在宽敞明亮的食堂里集体用餐。记者 卢冬琳摄
当广西很多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孩子,每天中餐只能吃“黄豆蒸饭”时,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55所寄宿制小学中,已有42所学校的学生,从去年11月起每顿饭都有肉吃。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环江县,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统筹安排补助 家长负责监督
环江县洛阳镇永权小学有34名寄宿生,全部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
2011年4月14日上午11时许,下课铃声响起,寄宿生拿着各自的饭碗,来到崭新的食堂前等候开饭。厨房里,冰箱、蒸饭机一应俱全。两名老师正在忙碌着,数学老师韦善一边翻动着锅里的菜,一边说:“每天有两名老师轮流为孩子们做饭。”
12时许,饭菜做好了,五花肉炒芥菜和葱花肉末汤,孩子们进入饭堂排队打饭。两位老师一边装饭菜,一边询问孩子:“够吗,不够再加点。”校长崖嵯峨说:“保证孩子们每餐都吃饱,饭菜管够。”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午餐匮乏的问题,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已投入100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向中西部农村11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平均每个学生每个在校日获得4元生活补助金。
据崖嵯峨介绍,以往每次发放内宿生生活补助,都会出现家长领钱后挪作他用的现象。补助在增加,可孩子们每天在学校里吃的依然是“黄豆蒸饭”。去年,学校多次召开家长会,提出由学校统筹使用生活补助、家长全权监督的想法。最开始,部分家长不乐意。当他们看到孩子们在学校里能吃到有营养的饭菜后,都同意了。
菜贩们每天把肉和蔬菜定时送到永权小学。34名寄宿生每天的伙食费共计130元。韦善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账本,作为食堂负责人,他细致地记录了统筹使用内宿生伙食补助的情况,菜价全部精确到角。韦善说:“每个周末,学校派一名老师拿着账本等在学生宿舍门口。前来接孩子的家长,随时可以审核伙食补助的使用情况。”
由于缺乏请工友的经费,永权小学规定,12名老师每周轮值为孩子们准备一日三餐。韦善说:“煮饭做菜这些工作都没有报酬,但是看到孩子们能吃上营养餐,老师们都很欣慰。”
永权小学的老师一边为学生打饭菜,一边问“够不够”。记者 卢冬琳摄
学生动手炒菜 老师一旁指导
在环江县,像永权小学这样建有标准化食堂、统筹使用内宿生生活补助、为学生提供一日三餐的寄宿制小学共有26所。另外16所寄宿制小学没有标准化的食堂,也没有由学校统筹使用内宿生生活补助。那他们又是采取何种形式来保障学生的吃饭问题呢?
同在洛阳镇的江口小学只有14名寄宿生。在学校的建议下,家长们成立了寄宿生家长会,每个家长每月拿出100元钱,轮流为孩子们买肉、蔬菜等。学校每天派一位老师,指导孩子们做饭菜。
14日下午5时,14名孩子一起来到简单的食堂里,这里有两台电磁炉和几口电饭锅。年纪小的孩子洗菜,年纪大的炒菜。“该放盐了,火调小一些。”生活指导老师在一旁提醒说。不一会儿,一顿有肉有蔬菜的晚餐完成了。等学生们吃完饭后,老师确认电源全部关闭,才离开食堂。
校长覃炳格说:“让学生自己动手,可以增强他们的自理能力;派老师去指导,是从安全角度考虑。”该校六年级的寄宿生韦美桃说:“14个同学一起动手,热闹又好玩!”
江口小学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动手炒菜。记者 卢冬琳摄
杜绝挪用资金 迈出探索性一步
环江县教育局副局长蒙是宜告诉记者,2010年,教育局对全县的寄宿制小学进行调研时发现,学生的饮食、卫生状况的确让人担忧。同年11月,教育局向各所寄宿制小学发出安全卫生专项整治通知。这份通知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硬件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不仅要求配备蒸饭、炒菜间和用餐间等,甚至注明了制作餐桌的方法及材料。
蒙是宜表示,建设标准化食堂以及对学校进行卫生改造的资金,来源于寄宿制学校项目、义务教育工程项目等。他说:“在统筹使用伙食补助方面,我们要求各所学校严格接受家长的监督,而且我们每学期要抽查两次,坚决杜绝出现挪用资金的现象。”
目前,环江县共有55所寄宿制小学,其中42所小学的学生已经不再吃“黄豆蒸饭”。
河池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刘昌远表示,环江县如此大面积普及统筹使用伙食补助,为学生增加营养,走在了河池市前列,对探索如何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营养问题很有启发。(据广西新闻网 记者卢冬琳 通讯员韦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