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给力建设新农村 提升农民幸福感
2011年04月13日
柳州新农村一景
近年来,柳州市委按照城乡统筹、一体推进的思路,大力建设农民新农园、发展农村新文化、倡导乡间新风尚,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求富、求乐、求知、求美、的精神需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城乡互动中不断取得新进步。
在209国道两旁,一幢幢漂亮的楼房整齐排列,工业园区内企业正开足马力生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正逐步改变着这里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人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幸福的笑容。
“农家书屋”的乐趣
杨柳村位于柳北区沙塘镇东南面,距209国道2.5公里,是柳州市第三届十大美丽乡村。2009年,杨柳村建成文化综合楼。这就是杨柳村的“农家书屋”。它坐落在村旁的路边,阅览室、图书室、电脑室、文化室及老年活动室一应俱全。
记者来到沙塘镇杨柳村的“农村书屋”内,这里灯光明亮,3名杨柳小学的学生正在书屋之内认真的读书。其中一名12岁名叫周颖的小女孩正在阅读一本历史书籍。她告诉记者,她一有空就会来到这里看书,每个星期都有5、6次。“很有趣”这是杨柳来到这里读书的感受。
记者翻了翻这家书屋的借阅登记表,除了借阅故事类的书籍之外,一些养身、科普类的书籍村民也借阅得比较多。陈慧妍负责管理杨柳村的“农村书屋”,她是一名大学生,毕业之后就来到了杨柳村做村官。“这里书籍大约有3000多册,种类包括学生参考书、工具书、农作物种植教科书、哲理类书籍。除了这间房之外,里面那一间房也是摆放书籍的。”一边说着,陈慧妍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了另外一间书屋。
在杨柳村的“农家书屋”内,一座金光闪闪的奖杯引起记者注意。这是65岁的村民唐群凤参加“我的书屋,我的家”2010全国农家书屋讲演活动所得,几个月前她还上北京进行表演。
当这位老人来到记者眼前时,记者怎么样也不相信眼前的这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老大娘居然是这个奖杯的获得者。记者随即让唐群凤现场表演了几句。唐群凤流畅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即刻让记者信服。
“演讲稿是集体创作,我当时获得的是最佳风采奖。题目是《书香醉农家 创业有办法》。”憨厚的唐群凤说。平时,唐群凤就经常来“农家书屋”看一些养身类的书籍,并且和其他三位朋友一起打扫书屋。
“在杨柳镇的‘农家书屋’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村里孩子们满地打滚,大人闲时打麻将。农家书屋建立起来之后,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陈慧妍说。
在一旁的杨柳村村支书葛新华告诉记者:“在三楼党员培训中心,科技培训中心,一个季度我们搞一次培训。主要内容,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法制教育,政治思想教育。”

人们参观柳州新农村建设
民间艺人的自豪
“灯光球场放光芒,它为杨柳来争光。提高杨柳知名度,群众受益万年长。”这是杨柳村文艺副队长、广西山歌王吴大祥为其村灯光球场创作的一首山歌。在走访的过程当中,记者发现每个农村的都会有个灯光球场。村民可依据灯光球场展开自己的文化活动。
与沙塘镇杨柳村一样,融安县大坡乡岗伟村泗香屯也在自己屯篮球场旁边建了一栋文化综合楼。不同的是泗香屯将戏台也建在了球场的旁边。在2009年10月份,泗香屯组建一只25人的农村业余文艺队,时常利用农闲时间,特别是晚上休息的时间在综合楼内的练功房进行排练。
节日是泗香屯文艺队进行表演时候。规模最大的一次表演在今年元宵节,来观看的附近村民有5、6千人来。“篮球场全部站满了。”萧友基描述着当时的情景。现在,泗香屯文艺队在大坡乡颇具影响力,常常到附近村屯进行表演。“出门人人都夸,都说‘你们泗香屯表演得好’。”萧友基自豪地说。
负责召集队员排练的人正是萧友基,他是泗香屯文艺队队长。萧友基说,在没有建立戏台、文化综合楼和灯光球场之前,队员们都到萧友基家里排练。
“组建这只文艺队的费用全部泗香屯自行支付。目前,表演服3套,各类道具一共花了1万多元。需要的时候自己掏腰包。”泗香屯文艺队队长萧友基说。至于掏了几次口袋了,萧友基也数不清。
不仅如此,萧友基一家四口人,其中3个成员也参加了文艺队。萧友基的妻子杨兰不仅是文艺队的主要演员,还是编导之一。在泗香屯道路硬化和水利工程完成之后,杨兰参与编导了舞蹈《泗香美》。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感谢党恩”。
“太幸福了!”这是纯朴不善言语的杨兰在接受采访过程当中常说的一句话。
柳州市 “十大美丽乡村”授匾仪式
养猪带头人”的幸福
相比起大坡乡岗伟村泗香屯的村民们。沙埔镇碑田村新潭景屯的村民幸福感来得更直接。新潭景屯全屯共有29户141人,耕地面积约400亩,良种甘蔗种植面积180多亩,经济果林140亩。二元杂母猪养殖480多头,肉猪存栏近2000头。2007年全屯人均收入近6000元。
对此,柳城县县委团委宣传部长刘榴这么说:“这里的村民幸福感或许要比我们强,特别是养猪和种果的村民。”
沙埔镇碑田村新潭景屯的村民得益于“沿209国道工业辐射文明长廊”的建设。该屯村民以“产业带动,生态发展”为目标,形成“猪—沼—果”一体化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龙业萍,新潭景屯养猪致富带头人,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
“刚卖了16头大猪,得了2200元。”在新潭景屯,记者见到了这位养猪致富带头人,恰逢龙叶萍卖猪回来。对于为何成为养猪带头人,龙叶萍谦虚的:“我也不是什么养猪带头人,只是我去学习过,我比他们养得久了点,有些经验,别人有问题就可以问我。”
回忆起当初的创业史,龙业萍碰到的困难颇多。她请过县里面的兽医站的技术员,还有学校里面的老师帮助解决问题。龙业萍说:“当时没有养猪之前没有不懂有这样的问题,养猪之后,碰到问题了就逼着自己去学。”现在,龙业萍已成了养猪的能手。从当初3头母猪,发展到现在的60头母猪。“母猪产多少头,就养多少头,就卖多少头。”龙业萍说。
除了是养猪能手之外,龙业萍还定期组织“巾帼养猪组”,帮助养猪解决近期碰到的难题。她还在屯里第一个建立沼气池。在她的带动之下,全屯的养猪户都建立起了沼气池。“现在全屯建立沼气池占有率有百分之一百几,因为有些养猪户有两座。” 龙业萍说
龙业萍自家住着两层半,虽比不上村里最大的养猪户,但也自己也感觉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用龙业萍自己的概括:“反正是赚了!”
养猪不仅让龙业萍生活充实,也提升了她的自信。“现在我们出去,人家看我们就没有那种‘乡巴佬’的感觉,兜里面有点钱,肯定就有了自信。”龙业萍说。(据广西新闻网 文/邓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