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学校投入使用 玉树地震在川借读师生返乡
2012年06月29日
这两天(6月28、29日),1000多名玉树地震灾区学生结束了在四川的两年借读生活,乘坐列车踏上返乡之旅,他们将在新落成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逾2000人遇难。家园骤毁后,为尽快复课,5074名玉树灾区学生分别转移到四川、山西等7个省区异地就读。
玉树州民族中学是该州最大的中学。2010年6月底,千余师生跋涉1000多公里,抵达借读学校――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的都江堰聚源八一中学,开始了两个震灾区的千里借读情。
随着玉树灾后重建的不断推进,玉树州大部分学校的重建工作已经完成并具备了入住条件。根据安排,2010年7月,建制整体安置在都江堰八一聚源中学异地复课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1181名师生,他们于6月28日、29日两天分两批次乘坐火车返回青海。
昨天(6月28日)10时许,初二1班的达哇拉毛提着行李,抱着玩偶狗,与同学们一起坐专车抵达成都火车北站。达哇拉毛说,玩偶是两年前从玉树到成都读书的时候,9岁的弟弟流着眼泪送给她的。当初刚到成都时,担心学习跟不上,她说,“但现在学习比以前好很多,这里学习环境好,老师照顾得也好,各界爱心人士帮助我们,给我们上心理课,做活动”。
临走之前,达哇拉毛把一张自己给妈妈洗脚的照片留在了课桌里。她说:“在四川的两年,我学到了感恩,也成长了,希望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分享给都江堰聚源中学的同学们”。
高二2班的江永多杰要把一幅自己在电脑上绘制后打印出来的锦旗带回玉树,上面除了精心描绘的小花,就是四个字“感恩四川”。
初二2班的俄沙卓马告诉记者,在四川借读的两年,她的生物课成绩从20多分提高到了86分。她说,自己还喜欢地理课,看到地图就会寻找青海和四川的距离,“挺近的”。
初二2班的代德松毛写了一封信,留在自己前桌的抽屉里。“我也不知道两年前把教室让给我们学习的都江堰同学们的名字”,他说,但我希望告诉他们自己的感恩之情。他在信中写到:是地震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有一种大爱从高高的雪山顶上到郁郁葱葱郁郁青青的青城山,从三江之水到岷江河畔,一直在传承。
教授高二年级藏文课的仁青措是带着5岁的女儿到都江堰的。她说,两年间感到学生们变得开朗了,希望他们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两年间,国家发给每位学生每月300元人民币的伙食补贴,四川又加了300元。此外,为缓解该校教师资源紧张的情况,四川省从11个地区的31个学校抽调出31位老师来支教。截至2011年12月,学校共有1421个贫困学生受助,接受现金捐助88.3220万元人民币,图书8165册。
玉树州民族中学校长尼玛说:“刚到这里时,有很多学生不适应这里的生活,但在省政府、成都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下,我们的学生在八一聚源中学健康、阳光地成长,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心里都充满了感激,我们感到非常幸福。回到学校后,我们的老师一定会更加努力教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好好学习是孩子们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感恩方式。据尼玛介绍,今年高考前,高三的312名学生回到玉树重建一新的学校参加高考,升学率达到98.4%,创历史新高。
离开生活了两年的都江堰聚源中学时,学生们是唱着校歌《大爱如山》走的。
正如歌词中所写的“相信我吧,我会坚强,有你滚烫的心,在我血脉中奔涌,有你如山的大爱,我不会放弃……”,两年前离开家乡千里借读的达哇拉毛没有眼泪,两年后抱着已经有些旧的玩偶再次坐在候车厅。“我长大了要当记者和慈善家”,她告诉记者,当记者是爸爸在自己8岁时就说出的期望,做慈善家是因为“想要同样帮助其他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