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广西兄弟跨省救助

    刚边乡是个壮族群众聚居的乡,邻近的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同练、杆洞等乡镇也聚居着很多壮族群众。在得知宰别村的“本家兄弟”遭灾后,同练乡、三防镇等地的数百村民自发带着棉被、大米等物品赶去看望。在网络上最先披露宰别村灾情的图片,就是前去探视的三防镇村民拍摄的。

    同练乡大多数人都姓廖,他们中有一些人和宰别村的韦姓村民是远亲。10月25日,同练乡英洞村妇女主任廖春凤得知宰别火灾的消息后,心里很难受,挨个通知自己的亲戚前去探望,得到了大家的响应。村民纷纷慷慨解囊,70多岁的廖中华把家里仅有的40公斤大米挑来,其他人也买来棉被等应急物品。

    村民廖志荣负责找车,由于下雨路滑,去贵州的路十分险峻,几乎没有车愿意前往。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名面包车司机得知他们要赶去贵州救灾,二话不说就答应送他们去。“车费本来要两三百元,他却只收我们几十元油钱。”廖志荣说。由于面包车只能搭载8个人,一些不能去的亲友只好委托他们捎上钱和米。

    10月26日上午10时,廖姓村民一行8人带着7床棉被、200公斤大米、900元钱和村民的嘱托,冒着大雨向宰别村进发。由于山路崎岖,加上雨天路滑,一路上面包车多次陷入深泥中,大家几次下车踩着稀泥推车前行。在距离宰别村还有6公里的地方,一条山河拦住去路。暴涨的河水齐腰深,面包车被困在水中,在附近村民的帮助下,他们费了很大力气才把车推到了对岸。

    赶到宰别村村口时,已经是下午2时了,远远看到被烧成焦土的村寨,大家忍不住失声痛哭。

    “看到我们来了,那边的受灾村民也哭了,好几分钟后才能开口说话。”廖春凤说,由于火灾发生是在深夜,除了身上穿的衣服,村民们几乎没有抢救出什么东西,粮食和棉被正是他们急需的。

    “有困难我们会尽力帮忙,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廖春凤说,在劝慰之下,很多村民的情绪逐渐平复,还盛情挽留他们吃晚饭,“这种时候我们怎么忍心吃他们的饭?”大家忍着饥饿帮还没有地方住的村民搭建帐篷,等到返回融水的家里时,天已经全黑了。

    深情厚谊铭记在心

    融水苗族自治县三防镇距离宰别村有40多公里。在火灾后的第三天,三防镇容洞、新兴等村的20多个村民带着各种物资,在山路上颠簸了5个小时后,赶到了宰别村。

    宰别村村民韦中仁和三防镇的韦建生是在广东认识的,当时韦建生是一家绣花厂的老板,韦中仁和几个村民在他的厂里打工。今年,韦建生回到家乡办厂,几次邀请韦中仁到他家去玩。可没等到韦中仁去,他却听到了火灾的消息。“我是广西人,他们是贵州人,虽然不同省,但我一直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韦建生说,当晚,他就号召自己的本家兄弟,为宰别村受灾的村民捐款。10月28日,他带着十多个三防镇的村民包了一辆中巴车赶到宰别村,给几户受灾的村民发了钱和米。“我们还在捐款,过几天还会送过去。”韦建生说。

    “家里烧光了,我都没哭,可一看到他,我的眼泪就止不住的流了下来,没想到他对我的情谊如此深厚,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韦中仁说,让他最为感动的是,韦建生带去送钱送物的很多人他都不认识。

    对于各界的援助,宰别村的村民一一铭记在心,还把具体数目、物品张贴在灾后重建指挥部的墙上,“广西容洞兄弟1320元”写在红纸的醒目处。刚边乡党委书记杨黔兴说,这笔钱仅仅是捐给村委会的,绝大多数来自广西群众的资助都是私下进行的,最少也有几万元。

    一双双援手温暖了一颗颗原本消沉的心,在政府和各地村民的无私帮助下,宰别村村民正在筹划重建家园。(南国早报)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