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广州红山街社区:一个电话,家庭医生就上门

2011年09月12日

广州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为居民义诊

    身体出点小毛病,或者偶然有恙,如果能不去医院挂号排队,而是打个电话咨询一下医生,或者请医生上门诊治就好了。如今,这个愿望在黄埔区红山街社区成为现实。近日,记者从黄埔区了解到,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开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已为71%的社区内户籍居民和已办暂住证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实行全科医生“一对一”服务,为所有建档居民配备了家庭医生。

  居民:方便及时又安心

  张毅女士是文船宿舍东区的居民,对于家庭医生带来的安全感和便利,她深有体会。去年底的一个晚上,与一众姐妹在小区里跳完舞回家后,张女士忽然感到头晕目眩,呕吐不止,丈夫搀扶她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马上为她联系转院。“当时难受得要命,上120急救车的时候,我都要吸氧了。”今年上半年的一个上午,张女士的丈夫突发疾病,痛苦的样子吓得张女士手足无措。由于丈夫建立了健康档案,一个电话,他的社区家庭医生就及时上门急救,缓解了病情。

  “后来诊断我是颈椎病,要是当时我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不仅没那么麻烦,也不会耽误那么多时间了。”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开始后,张毅赶紧建立起自己的健康档案,同时还领到了一张“健康管理联系卡”,上面有家庭医生的手机号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急救电话及投诉电话。“有健康方面的问题,我可以随时联系家庭医生,”张女士说,“我觉得既方便、及时、又安心。”

    七成居民建电子健康档案

  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辖文船社区、双沙社区、航专社区,常住人口5.8万人,户籍人口2.1万人。据了解,截至8月31日,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为71%的社区内户籍居民和已办暂住证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为建档居民配备了自己的家庭全科医生。其中,文船社区和航专社区的建档率已经高达82.3%,随着建档在双沙社区的逐步开展,这个数据还将继续上升,远远超过了广州市居民健康档案要求的60%。

  昨天,记者在该中心的医生办公室看见,居民们的健康档案堆积如山,除了个人基本信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既往病史”、“药物过敏”、“主要用药”等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中医体质辨识”等信息。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蒋羽萍告诉记者,工作人员正将所有居民的健康档案录入电脑,让纸质的“死档”变成电子“活档”,并提高利用率,“既方便医护人员查找,进行动态更新管理,再借助黄埔区的区域卫生信息网络系统,供全区各级医疗机构联网查询”。

  入户建档被误为传销骗子

  入户建档工作量巨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几乎“倾巢出动”:中心85%的医护人员共80多人分为六组,利用下班时间对社区居民进行了地毯式入户访问建档。张莲芳医生告诉记者,血压计、听诊器、秤、软尺等是上门必带的几件物品,对建档人员做一个简单的体格检查,并登记数据。日后,每组医护人员将通过电话回访、上门等不同形式,负责1000多位居民的健康状况跟踪。

  尽管之前在社区做了大规模的动员和宣传工作,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对大家进行入户随访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的重点培训,“敲门”仍然最大的难题,让张莲芳五味杂陈。她告诉记者,陌生人敲门的确很敏感,住户常常把他们误认为是搞推销的骗子,“最艰难的一次,出示工作证、给他看体检仪器,我们用尽一切办法,在文船社区一位退休职工的门外解释了十几分钟,那个阿伯才给开门。”后来,医护人员请来相熟的街坊邻居、志愿者协助,“敲门难”的问题才迎刃而解。

  每两月探访1次重点人群

  前一阶段的入户普查让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收获颇丰”,不仅筛查出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还发现社区有空巢老人1000多位,行动不便者45人,中风瘫痪者30位。这个特殊人群成为社区家庭医生们重点“惦记”的对象,每两个月就会有医护人员上门服务,每年还为他们提供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及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62岁的居民张太生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竖起大拇指,他告诉记者,他只是被查出疑似高血压,就收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送的“健康三件套”,以帮他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黄埔区作为省、市唯一的全国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试点区,建档后,高血压患者欧凤玲参加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的“高血压如何自我管理”学习,并成为小区内相关知识的布道者。

  蒋羽萍表示,感冒、发烧等常见病门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治疗和管理及居民日常保健都应该在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既然做了,就要一鼓作气做得彻底”,“通过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让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铺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应有模式”。(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