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史上单县水库移民最多的搬迁基本完成
2011年08月25日

“你老家在哪儿?”对于河南省淅川县75岁的农民吴吉安来说,从25日起,回答这句人们见面时的普通问候要发生变化了。
来自滔河乡张庄村的吴吉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一名库区移民。当天一早,随着包括他在内的全村1100多人踏上搬迁之路,河南省南水北调库区移民集中搬迁工作基本结束。不久后,他们曾经的家园将被平静的丹江水覆盖。面对本文开头的简单一问,“我的老家,在丹江下”,将从此成为16.2万移民的共同回答。
工程:共和国史上单县水库移民最多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一项战略性工程,共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中线工程于2003年开建,位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之上的丹江口库区是其水源地,因此库区移民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上迄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中线工程也是我国继三峡工程后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按照规划,河南、湖北两省丹江口库区共需搬迁33万人,其中河南省淅川县需搬迁安置农村移民16.2万人。单县移民人数是我国水库移民史上最多的。
据了解,三峡工程农村移民37万人,搬迁用了17年;小浪底工程移民14.6万人,用11年时间完成搬迁;而河南丹江口库区每年平均搬迁近8万人,任务难度之大、强度之高,在我国水利移民史上从未有过。
25日上午7时,滔河乡张庄村。太阳照常升起,312户移民早早地聚集到新平整的一块村中空地上,周围悬挂着各式标语,远处的山坡上彩旗飘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境内最后一批移民欢送仪式在此举行。
老家:最后一顿晚餐
24日傍晚,张庄村村民赵建国端着一碗水煮方便面,蹲在一片烂砖碎瓦的废墟上,慢条斯理地“吸溜”着。太阳悄悄地躲到了山的后面,暮色四合。
矿泉水、火腿肠、方便面,这是一顿极其普通的晚餐,但对于这个8口人的移民家庭而言,也是他们在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老家所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金坑银坑不如自己的穷坑。”谈起对搬迁的看法,赵建国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但他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舍小家顾大家,应该。”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赵建国一家先后移民多次。先是从丹江河对岸移到这边,在水位不断上涨的过程中,又逐渐后靠移民。此番因南水北调工程移民正好是第5次。他相信,这是全家人最后一次移民了。
夜幕渐渐降临,周围响起了虫鸣。赵建国站起身,扬了扬手中的空碗说:“今晚没人睡觉,像年三十熬夜一样,各家人都会守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除了祭祖上坟和走亲访友,再回来的机会很少了。”
移民:在离乡之痛中憧憬新生活
“都说引水思源,希望北京人将来喝上淹没我们家园的丹江口水库里的水时,能发自内心地说一句,感谢。”
几天前,50岁的王宗银已搬迁至位于河南省邓州市的移民新村。时至今日,他接受采访时说的这句话仍然在微博上被广泛转发和评论。对于刚刚入住不久的新居,王宗银的评价是“大、干净、亮堂”,他将在那里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尽管尚未完全熟悉搬迁后的环境和生活,但多数迁入新居的移民已经开始着手发展生产、谋划未来生活。
在宝丰县周庄镇马川移民新村,在自家的二层小楼里,村民陈改英专门腾出两间屋子养殖蝎子。据介绍,凭借养蝎子这一项目,陈改英第一年就挣了3万多元。“现在就是地方小,我想以后找个大的地方,养更多的蝎子赚钱,开个公司啥的。”(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