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广州素社街致力打造幸福“家园”

2011年05月26日

杨昌成在广州素社街工疗站练习书法

    【幸福人语】

  杨昌成(工疗站学员,有智力缺陷):工疗站就是我的家,一天不来就觉得不舒服。

  陈金意(街道居民,残疾人):现在有这么多人关怀我,生活上也没什么困难了,我觉得很满足。

  【幸福故事】

  工疗学员自信了  家长们都很满

  42岁的杨昌成有一定的智力缺陷,一直跟父母生活。不幸的是,3年前她的父母都离世了。看着杨昌成孤苦伶仃,素社街康园工疗站的工作人员上门动员,劝她去工疗站学习。“刚开始我很不想来,认为这里像动物园一样。后来,我渐渐喜欢上了这里,我已经跟老师和学员们难舍难分了。现在工疗站就是我的家,一天不来就觉得不舒服。”杨昌成说。

  杨昌成从小喜欢书画,工疗站便安排她到书画班学习。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她的书法和绘画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越秀南一位书法家看了杨昌成的书法作品,觉得她有天分,免费收她为徒,每个周末都教她书法。”杨昌成的老师告诉记者。杨昌成很想参加一次书法比赛,“我报名参加了广东残疾人达人秀,很兴奋,期待那一天快快到来。”

  康园工疗站于1985年设立,现有学员45人,教职人员4人。工疗站旨在帮助身体或智力有缺陷的人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启发其智力。工疗站不仅不收取学员任何费用,还给学员每天6元的补贴。“学员们在这里学习书画,做手工,唱歌跳舞,不仅在集体生活中变得开朗自信,还给家庭减轻了负担,家长们也都很满意。”

  获街道重点关照  残疾人满足笑了

  陈金意今年50岁,住在素社街的廉租房。她手脚都有残疾,母亲卧病在床,弟弟患有精神分裂症,一家三口仅靠母亲微薄的退休金和重度残疾人补助金艰难地维持生活。从搬到素社街起,陈金意一家成为街道的重点关照对象。

  由于生活不能自理,50多年来,意姐吃喝拉撒只能在床上解决。退休的母亲年迈体弱,意姐十几年来没有真正洗过一次澡,走出家门看看外面的世界和洗个热水澡成了她的奢望。

  街道和海珠区残联了解情况后,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她进行居家无障碍设施改造:免费配发一辆价值8000多元的电动轮椅、一辆生活轮椅、一张个性化不锈钢座厕冲凉椅,还对厨房和卫生间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加建了一个无障碍坐便厕。

  为方便意姐走出家门,街道和区残联还花钱请专人对她家的门口进行了改造,修建了一条方便电动轮椅出入的斜坡,全部居家无障碍设施共花费了2万多元。“现在我可以每天坐电动轮椅到晓港公园和朋友们练合唱,还可以顺路买菜回家!”坐在新轮椅上的意姐笑声特别爽朗。

  陈金意对生活的态度也有了极大的转变:“以前我常对自己发脾气,责备自己是个废人。现在有这么多人关怀我,生活上也没什么困难了,我觉得很满足。” 

  【社区特点】

  素社街位于广州海珠区西北部海印桥南,下辖13个社区,常住人口7.5万人,残疾人634人,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339户,60岁以上老年人1.06万人,约占街道常住人口的14%。辖区大,人口多,老年人比重大,是素社街最突出的特点。素社街是海珠区的老街道,曾经有较多的工业厂房以及大量的职工宿舍区。

  【幸福目标】

  2006年,素社街拿出60多万元打造素社家园文化广场,街坊们每天可以来这里跳舞、下棋,每周每月还有文艺演出。

  2008年,素社街专门把一条年租金收入达数万元的巷子让出来,改造成向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的“立品坊”。现在,康园工艺、广通文具、亚翁理发、金汇食杂、立品车缝等店铺成为街坊乐于帮衬的小店,多位残疾人发挥各自特长、自力更生。街道象征性地收取他们每天5元的租金。

  素社街道办事处主任李锋告诉记者,街道正在筹划一项“访千家,听民意,解民忧”的工作,上门听取街坊的意见,了解街坊的需求,力所能及地解决街坊的困难。“这项工作会一直做下去,而不是有头无尾的宣传。”李锋说,如果以后每个街坊见到街道工作人员都很热情,能吐露心声,那素社街就是真正的“素社家园”了。(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春暐 周松 通讯员 邓莉 薛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