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资助政策让我再续上学梦
2013年06月27日
贫困潦倒的生活曾让我感到我将会无法完成学业,这将会给我留下巨大的遗憾,然而,自从有了国家的资助政策,让我重拾希望。因为有了国家中职生资助政策,我可以不用半途辍学,可以继续上学,完成学业,这让我感到我是个十分幸福的人。
回想当初初中毕业时,同学们都在讨论毕业后去哪里就读,而我只能带着那几分伤感,在一旁沉默不语。因为家庭状况并不是很好,而且哥哥和弟弟也在上学,因此我知道,我继续上学的希望已经破灭了。但我也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现在的社会,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是很难立足的。就算是在农村务农,那也要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说的“没文化,真可怕”。
正当我要绝望时,儿时的一位玩伴找我聊天,她告诉我一件让我非常高兴的事情,那就是她现在就读的职中,可以获得领取国家资助,这样就可以让我们这些贫困的农村孩子有继续上学的机会。
眼看就要开学了,我想要继续上学的欲望日益高涨,而父母最终拗不过我,答应让我上职中。开学的前一天,我高兴的拿着行李准备到梧州市一职中报名,当时,妈妈拿着行李送我上车,她千叮万嘱道:“一定要努力学习,认真上课,珍惜这么好的机会。”而我在她含泪的目光中上车了。
第一次离家,心中难免会有失落,然而转眼间我到站了。刚下车来到车站门口,就看到一些老师和同学,经过询问,我知道了她们是接待到一职中就读的学生的,师姐热情地帮我拿了行李,带我去学校。一路上,她还给我介绍了梧州的一些道路及相关名称,让我对这个陌生的地方有了一些了解。在短短的半个小时里,师姐的亲切、热情让我感到了温暖,有了一丝家的感觉。
放下行李,师姐带我参观学校,让我熟悉校园环境,我看到学校有很多功能室,有舞蹈室、钢琴室、电脑室……而且有学校的走廊里还挂有各个专业的优秀作品,一眼看去,这里充满了艺术感,我一下就喜欢上了这里。紧接着,我去了新生接待处报名,但一听得老师说了一句:“学费750一个学期。”当时我的心中一楞:750元一个学期,三年就是4500,这么一笔巨款,我要怎样才能交得了,新生接待处的老师看到我不说话,她也就明白了,说到:“其实,你现在不一定要交完学费的,现在国家有一个政策,就是为了帮助贫困的学生就读职中,有了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政策,你可以看一下你的经济能力先交一些,等以后资助金发下来的时候你就再补回来。”听完老师的话,我心中松了一口气,我当时就想:国家真好啊!它知道我们的困难,制定了这个政策,让贫困的孩子可以继续上学了。
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选择了音乐幼师专业,正式成为了一名职中生,正当我高兴的时候,老师又说了一个使我更加激动的消息:“你现在选择的这个专业是国家注重的专业,所以国家有一个特殊专业第三年的生活补助,也是1500元。”我当时听完不知道怎样形容自己的感受,之前我还因为第三年的学费而烦恼,现在呢?国家为我们解决了一切的烦恼。老师又接着说:“你是属于特困的情况,刚好可以申请六类人的困难补助。”多好啊!除此之外,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所以我发誓要努力学习,虽然我并不一定能获得奖学金,但我起码要对得起国家为我提供的中职生资助,不负国家对我们的期望。
正式开学上课了,开始学习我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课程,刚接触到感觉很困难,像专业课程:舞蹈、音乐、美术、钢琴,还有文化课心理学、卫生学、职业规化等。对于这些课程,我可是一点基础都没有,有点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进度。中途有好几次都想放弃,但一想到这个难得的机会,我就对自己说“不行,一定要克服这些困难,不能轻言放弃。”为了学好这些专业知识,我一有时间就往琴室、舞蹈室、教室里跑。抓紧时间练习画画,认真识谱、记谱,感觉非常的辛苦,但即使是这样,我绝不放弃,我知道只有多练、勤练,能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课余我在网上,电话中和中学的同学聊天时,他们都会问我现在的情况,当我对他们说到我现在读职中时,他们给我的反映就是“无聊、不解”,他们有的都认为幼师这个职业平淡无奇、枯燥无味,有的认为读职中没有用。但是我并不同意他们的观点,通过学习,我体会到教师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我们将成为辛勤的园丁,正如斯大林说过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说明教师是多么神圣的职业。做教师必须要掌握丰富的知识,为此我努力学习,开拓视野,不断地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我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到了现在,我已经学习两年了,我曾到幼儿园实习,在幼儿园里看到孩子们的吵闹,或许会有点厌,但我也发现,再顽皮的孩子也有他机灵动人的一面,我在实习中吸收了更多地经验,也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我相信有实习的基础,以后工作会做得更好。
至今,我能够学习到这些知识、经验,能坐在明亮而舒服的教室里上课,多亏了国家的中职生资助政策。如果没有国家对我们这份关怀,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而这些感激的心情,只汇成了我心中的一句话:感谢国家!我定不负您对我们的帮助和期望!(作者:广西梧州市一职中覃凤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