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种仁爱精神
2011年11月09日
感恩的“恩”字,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本来意思就是“惠”,而“惠”的意思就是“仁”,所以,感恩就是一种仁爱的精神。
感恩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原则,是礼仪之邦的重要意识,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大戴礼记·礼三本》说,天地是万物的本源,先祖是族类的本源,而父母是人的本源。古代思想家据此提出,人要“报本返始”、“知恩图报”,知道自己的根源,并有所感恩和报答。
这就是说,感恩的第一层次是对天地的感恩,也即国情、社会之情的感恩。人来自自然、还之自然,人类需要对自然怀有敬畏和感恩心态,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和谐方面做出贡献。这方面,中国古代崇尚泛神论,不仅敬畏和祭祀天地,而且对山川、草木也都怀有敬畏之情。
第二个层次的感恩是对祖先的感恩,也即人类之情、民族之根的感恩。这里包括民族的祖先和宗族的祖先,以民族或国家的祭祀为重。在古代,国家祭典的制作是有严格标准的,《礼记·祭法》上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是中华文化和物质文明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开启了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千百年来,黄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标志。对黄帝的纪念活动表达着对民族文化价值的崇尚和认同,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统一性的认同,同时也表达着对民族文化创造者的感念之情,所以才被历朝历代列入祀典。
第三个层次是对父母的感恩,即家族亲情的感恩。孔子论孝道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古人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从个人修养到奉献社会的序列,而个人修养中“孝”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古时候以“孝”治天下,“孝”就是感恩。家庭道德很差,恐怕也不能指望他报效于国家,服务于人民。
第四个层次是横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恩关系,即人际关系、处人处事的感恩。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主张“仁政”。孟子也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董仲舒讲仁以“爱人”,义以“正我”(《春秋繁露·仁义法》),重视自律和利他。张载说人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达到“民胞物与”(《正蒙》)的高尚境界。这才是真正广博的感恩。儒家讲感恩,不是空洞的,他们要求有经济社会制度的保障,孔子要求利民,所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孟子要求保障人民财产,他认为人民有“恒产”则有“恒心”(《孟子·梁惠王上》),反对统治阶级刻薄寡恩、情酷义绝。
“感恩”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现。感恩滋生了传统社会浓郁的亲情、友情和乡情。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能够历尽沧桑,饱经磨难,却在跌宕起伏中传承不辍,与历史形成的这种感恩精神有密切的关系。(赵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