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读“蕻”思故乡

2014年04月17日

        生为苏北里下河人,心中少不了“荷藕情结”——里下河水乡遍植莲藕。但我对“荷乡”的了解还是不足,因为离开她的时候年龄还小,别说“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尚不能体会,就连“溪头卧剥莲蓬”的村童野趣,也是日后在稼轩词中读到的。

  近日收到同乡文友的一部作品,其中有一篇题目最让我好奇,继而心动,它只有一个字——《蕻》。读完方知,“蕻”居然跟家乡的莲藕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人没有吃过“雪里蕻”的大概不多,但不识“蕻”字的恐怕不少——我算其中的半个,因为我只知道“雪里蕻”的“蕻”(读“红”),却不知道它还有第二种读音,念去声。这“蕻”是一种生长在泽国的芦苇根系的结合体,经过了千百年的风吹浪打和沧桑变化,它们默默地团抱在一起,纵横交错、盘虬重叠,在泥土上面长成了一尺多厚的“新生层”,遂有了这个古老又响亮的名字“蕻”。文友描述它“黄乍乍,金灿灿,握在手里像海绵一样,放在河里随波流淌,晒干了当柴禾烧锅膛,用来铺路走上去像弹簧。随着子孙后代的繁衍,人们用‘蕻’在水塘四周先垒起沿子,然后糊上泥,一层层加上去,扛成一份份的房基地,再搭成几间柴草笆房。就这样,每个自然小村庄不断向四周扩展”——这哪里是“蕻”啊,分明是一部记录着水乡人活命与成长的史诗!

  “蕻”与荷乡的命运息息相关。“大跃进”后的饥荒岁月,乡干部带领群众翻蕻、用蕻,恢复传统的荷藕生产,让大家渡过了生活难关;十年动乱刮起卖蕻、烧蕻风,险些断了荷乡的命根子。蕻卫护着、拥托着水乡的热土:“有蕻就有藕,蕻多藕发旺。”蕻泥掺半的“蕻渣土”是荷乡人最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也是故乡荷藕根之所系、魂之所依——这勃发在里下河水乡,饱含自然奥秘和人类智慧的“蕻”!

  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到“有蕻就有藕,蕻多藕发旺”……我记忆中的荷乡形影越来越清晰,同家乡和家乡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脚踩“蕻渣土”、汗滴“柴蕻滩”、头顶烈日忙碌的乡亲们,请接受一个游子的问候和祝福吧!(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冯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