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鹏:“隐形衣”背后的中国梦
2013年02月18日
魔幻电影里,“隐形衣”常被当作一件可望不可及的“神器”,为剧情平添诸多波澜,引来人们无限的遐想。可现实中,你是否敢想象自己身处一个真正拥有了“隐形衣”的世界?那个世界将是怎样一幅奇异景象?这个问题对深圳一位年轻人来说,绝非漫无目的的空想,因为在他的脑海中,多年环绕的早已是一套能够亲手造出“隐形衣”的真实技术。这个年轻人,正是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的创始人--刘若鹏。
一门新兴科学的80后“元老”
作为一个高科技研究院的创始人,刘若鹏的年轻足以令人惊诧。生于1983年9月的他,如今也不过刚满29岁,可数一下罩在他头顶的光环,这俨然就是一个强力“发光体”: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创始人、院长、首席科学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超材料微波射频重点实验室主任。细数下来,有三个字明显是他各式头衔的核心词汇--超材料。
什么是“超材料”?对于这个进入21世纪后物理学领域才出现的全新学术词汇来说,学术界目前还没对它形成一个权威定义,不过大致可以理解为: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人工复合结构的复合材料。更加通俗 地讲,刘若鹏愿意把它理解为:“传统材料先是考虑材料的性质如何、能干什么,然后再去运用,而超材料是逆向设计的,是想要什么样的材料功能就去定制设计实现,只要有电磁波的地方,就有超材料的用武之地。”
可想而知,拥有了这样一类材料的研发生产能力,将意味着怎样的战略影响以及经济和社会意义。事实上,由于超材料科学太过新兴,在国外得到确立也不过十余年时间,各个国家都在争相研究,争取领先。而对我们来说,幸运正来自于刘若鹏的出现。素来敏锐的他早在2003年上大二时就开始接触这个刚刚萌芽的研究领域,如今算来,他已经扎在超材料行业足足十年有余。即使年纪再轻,刘若鹏也能自信地告诉记者:“我虽然只有29岁,但在这个行业却是一个绝对的‘老人’。”
刘若鹏之所以会进入这一领域,还是要说起他的母校浙江大学。2002年,他被保送进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回忆起当年的生活,刘若鹏记忆最深的是学校的特殊培养机制,“前两年上最难的课,天文、地理什么都得学,后两年就完全放开,想做什么研究就做什么。”正是这样,刘若鹏在大二下半年走进了超材料的世界。实际上,十年以前研究对这种材料意味着无限的未知,甚至有人认为它不过是一种“伪科学”。可刘若鹏却一心认定,就是要在这门学科上钻下去。
“从那时候开始就确定了自己今后要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工作,读本科时,我就发表了超材料的国际论文。”大学毕业后,刘若鹏获得了美国杜克大学研究院全额奖学金,前往攻读博士学位。
留学生涯为刘若鹏的研究插上了一双强劲的翅膀。2009年,年仅25岁的他成功率领团队研制出宽频带的超材料“隐形衣”,可以通过引导微波“转向”,防止物体被发现。这一成果被刊登在2009年1月16日的美国权威杂志《科学》上,在世界范围引起了轰动;也正因为如此,2010年,超材料被《科学》杂志评为过去十年人类最重大的十大科技突破之一。放眼今天,这门科学已经是国际上最热门的新兴技术,针对它的研究更是得到了美国、日本等国政府和波音、雷神等企业的长期支持。
此时,一举成名的刘若鹏知识在手、踌躇满志,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思考超材料的应用未来究竟该往何处去。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成立研究院,让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产品,研究院的名字也一早就想好了--光启,取自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名字,励志为中华科技复兴而努力。
2010年7月,还不满27岁的刘若鹏带着核心团队回到了深圳创业。在这座见证了他成长的城市,刘若鹏能够体会到一种深厚的感动:“深圳是一座讲述创新、创业、奋斗故事的城市,而深圳的企业,也将以改变世界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归来的刘若鹏率领核心团队成立了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一举成为广东省首批引进的12个创新科研团队之一。而仅仅是两年多后的今天,这个机构就已从最开始的5位创始人发展到近300人的规模,其中包括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他们都选择了定居在中国来做新兴技术的开发,并且整个团队的平均年龄仅有30岁。
国家和地方政府也格外重视刘若鹏的团队,仅在研究院成立当年,光启就被列入了“深圳十大科技创新工程”,随即又被列入深圳市“十二五”计划重点支持的科研平台机构。3年不到,这个年轻的研究院获得过习近平、温家宝、李源潮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与视察。尤其是一个半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光启,曾深情感慨:“中国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当年也是冲破各种阻力,回国投身祖国两弹一星的科研事业,铸造了辉煌业绩,这是爱国精神的象征。你们也有同样的目的,也是这样一个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探求。”
从源头科技创新到产业化,前路慢慢却令人兴奋
不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业界都了解,人们“通常搞完科研就去评奖了,后面的产品跟进就没人管了。”对此,刘若鹏看得很清楚,他率领光启所要做的,就是要打通从科技创新源头到产业化的一整套链条,带动整个产业的上下游发展。
2012年7月中旬,光启发起的全球首条超材料中试生产线在龙岗正式投产,这条花了一年时间建设的项目,总投资1亿元,预计将实现超材料综合产品年产值约5亿元,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规模约50亿元。超材料中试线的建设,将极大地推动超材料各种新型产品的中试进度,加快产品的量产化验证,保证产品的质量。
刘若鹏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全世界能做超材料平板卫星天线的就光启一家。传统技术造出来的就是一个‘铁锅’,下雪了不能用,弄不好还挨雷劈,但超材料就不存在这些问题。”
可为了做成这个只有两毫米厚的“板子”天线,整个光启团队在一年里经历了上千次的实验失败。不过,每次实验失败,刘若鹏却变得情绪高昂。“但凡失败的东西都能让我很兴奋,只要是什么东西做失败了,坏了,我高兴得不得了,一定会拍照把它保留下来。”
做全球超材料领域的“苹果”、“英特尔”
从2010年至今,刘若鹏带领团队实现了中国超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抢占了超材料源头创新科技的国际竞争制高点。仅从专利数据来看,光启申请的专利已达2210件,占全球超材料相关领域专利申请量的85%。事实上,光启正在以平均每周申请25项专利的速度,悄然成为世界超材料领域的引领者。
眼下的刘若鹏思索更多的则是行业的突破,他希望在今年7月13日,即光启成立3周年之际,能让超材料产品在业界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同时他也坚信,面对一个超千亿的庞大市场,“基地绝对不会就光启一家,我们会让很多企业一起来做,产业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东西,我们只有带动大家一块做,它的整个知识产权、专利、标准才能握在中国手上。”
单就个人而言,过去十年投身超材料研究推动着刘若鹏不断攀越高峰,也牵引他不断拓展身后那片能让梦想生根发芽的沃土。而今,站在故乡的土地上,他已经在构想一门重要新兴学科和一个庞大产业的未来:5到10年后,光启应该是全球超材料领域像苹果和英特尔那样的公司。他说:“在通往科技兴国的道路上,尽管会困难重重,但我将永远做一个奋斗不息、激流勇进的人,秉承创新、卓越的实干精神,为国家伟大复兴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青年网记者 庞茜元 贾元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