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一个文化企业家的创业之路

2012年12月24日

    无论是曾经的纸媒时代,还是已经到来的新媒体时代,人们都离不开阅读。读报纸,阅杂志,浏览博客,看电影,在他看来,这些都属于阅读,本质上都是“读故事”。洞悉了这一切,他要做的,就是创办中国最会讲故事的杂志,做“中国励志第一刊”,让更多的人因好故事受益一生。

  然而,他并非“行家里手”出身,而是半道上杀出来的程咬金。尽管如此,他还是走出了自己的星光大道。

  他就是杜务,一位像他名字那样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意林传媒集团掌门人。

  丢弃“金饭碗” 工科生走上文化产业路

  坐在杜务的对面,丝毫感觉不到压力。他侃侃而谈,幽默风趣,向记者讲述一个工科生的文化之路。

  1991年,杜务毕业于长沙交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之后供职于吉林省一个政府机关。捧着政府的“金饭碗”,他衣食无忧。他所从事的土木工程设计工作在当今风起云涌的房地产市场上可以大有作为。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做公务员多年的他却毅然放弃了众生梦寐以求的“金饭碗”,开始了自主创业之路--创办文学刊物。

  和许多人一样,记者对杜务的巨大转型百思不得其解。“从土木工程到文学的转变,跨度也太大了吧?”记者感觉匪夷所思。“因为,当初高考报考时,相对于自己比较喜欢的文学专业,理工科更容易考些,为了有更大的把握被录取,我选报了理工类。”杜务说得很轻松。

  “为此,您捧到了‘金饭碗’,但是,您却又放弃了!您放弃的可不仅仅是一份工作,那是许多人羡慕并削尖脑袋向里钻的公务员行列啊!”记者感叹道。

  “呵呵,我们大学毕业后的工作是国家分配的,放弃那份工作,确实需要拼搏的勇气、激情和胆量。公务员虽然稳定,但是土木工程真的不是我喜欢的专业,在理想选择方面,我走了弯路。上中学时,我就爱好文学;上大学时,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比如哲学、文学、社会学等等。”从中学就开始的对文学的爱好使他勇敢地“扶正”自己的理想。

  “在此,我希望广大的青年学子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结合自己的理想和专长,在人生规划方面不要走弯路、耽误时间。”杜务说。

  实干兴社 传递励志正能量

  其实早在大学毕业后,对文化和教育行业一直有着浓厚兴趣的杜务就曾潜心研究过教辅类书籍,还主编并出版了这类书刊。

  这次成功的试水大大增强了杜务在文化教育行业大干一番的信心。

  2003年,杜务开启了从教辅行业迈向文化产业的创业之路,他满怀激情,立志要创办一本积极向上、温暖人心的刊物。他与几个热爱文学的挚友一起,共同策划、出版、发行了通过小故事传播大智慧的杂志--《意林》。

  “我曾经看过‘小故事大智慧’系列丛书,是它给了我启发--我要办一个用小故事传递正能量的刊物,给大家提供心灵鸡汤式的故事书,为读者提供精神养分。”杜务谈起《意林》的定位初衷时说道。

    如今,市场上不乏励志书籍,但书的内容却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多打着“励志牌”的书刊却是在教人如何快速发财致富和讨好老板等所谓的成功学,而真正能够砥砺品质的励志书却少之又少。

  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却名不副实的励志刊物,“野心勃勃”的杜务立志做“中国励志第一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世界上快乐的事莫过于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断追求,让梦想照进现实。然后梦想是美好的,道路是坎坷的,总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摆在我们面前,消磨着我们的意志。而这时我们需要做的,除了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让自己变得更强之外,更应该让内心更强大,保持实现梦想的信念,也就是需要不断地励志--这时候,如果有一本励志读物,不断去激励你,不失为精神层面的一种上乘之选。”杜务说。

  杜务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2009年,一位刚刑满出狱的青年男子给意林编辑部打电话,说《意林》是他和他的131名狱友的“秘密读物”,有一次他们看到一篇母亲步行千里去监狱探望儿子的文章,他们深受震撼,抱头哭作一团;他说是意林让他重新懂得了亲情,唤醒了他重新做人的勇气。

  “我们的《意林》是讲故事的刊物,虽说一则故事可以改变一生,但既可以向好的方向改,也可以向坏的方向改,我儿子就爱看《意林》,作为父亲,我不可能让孩子看使他误入歧途的故事。”

  杜务告诉记者,《意林》所选文章的故事题材来源于身边小事或名人经历,故事短小精炼,对生活与学习有启示意义。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办刊理念,每期杂志读物都要在编辑上交的数百篇文章中再次精挑细选,牢牢把控稿件的方向,把最好的精华故事留给孩子们,用积极向上的东西引导他们。

  在这种办刊思想的指导下,2003年《意林》首印就达1.5万册,两年内发行量达到100万册,反响空前。说到这里,杜务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它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谜底是责任感。既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

  “小故事大智慧,小幽默大道理,小视角大意境”是杂志的推广辞,也是杜务的立意所在。《意林》杂志定位不猎奇、不通俗、不媚俗,坚持走健康、阳光、向上的纯净文学道路,以“励志、感动、启迪、提升”为办刊理念,所以《意林》一直是绿色封面,纸张也是保护视力的绿色,对此,杜务这样解释:“绿色代表环保、健康。”

  励志不仅是《意林》杂志的精髓,更是杜务坚持已久的人生信条。他多次强调:“励志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品德,它激励你披荆斩棘,改变你对社会和生活的态度,甚至改变你的一生。”

  杜务建设了励志文化的大厦,励志也成就了杜务。不到10年时间,杜务带领他的团队成立了欢乐意林影视文化公司、意林教育研究院、意林冬夏令营等机构。意林传媒集团成为集出版、教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传媒机构,是中国最大的青春文学出版基地,中国最大的励志教育集团。

  文化为媒 架设爱心虹桥

  谈到成功的企业家所具有的品质,杜务笑着说:“我算不上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朋友们说我是一个‘文化企业家’,我觉得这个称呼不错,我收下了。”

  多年来,杜务以文化起家,也以文化为媒,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架设一座由爱心铺就的虹桥。

  《意林》是在杜务的策划、筹备下诞生的,它就像杜务的孩子一样,他们不仅为人们编织积极向上的小故事,也逐渐成为了诸多读者依赖的精神导师。

  有一次,一位母亲从吉林四平来到《意林》北京编辑部寻求帮助,她是《意林》的铁杆粉丝,此次远道而来,希望借助意林这个平台的帮助,解决她与儿子间的矛盾。

  她是一位单亲妈妈,儿子是吉林大学的学生。上大学后,儿子处了一个对象,妈妈认为两个家庭的文化和价值观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反对儿子与该女孩交往。谁料此言一出,儿子的反应很强烈。最后导致母子反目,儿子不再认妈妈,这令这位母亲非常伤心。

  听了她的故事后,编辑部工作人员专门策划,联合吉林省的一家媒体一起到吉林大学,找到这个孩子。在工作人员的努力和耐心劝解下,母子二人最终理解了对方,摈弃前嫌,言归于好。

    还有一对母女,特地从辽宁阜新赶到北京《意林》小小姐编辑部。女儿是《意林·小小姐》的忠实粉丝,母亲千里迢迢带女儿来北京助其完成生日愿望,即在她生日当天,与意林小小姐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能够被社会和读者认同、信赖,这使杜务非常有成就感,无形中也更加强化了他的社会责任感。于是,他不断地用爱心回馈社会。

  杜务带领他的《意林》传媒集团每年赠送1万本《意林》给全国边远山区、贫困受灾地区中小学。从2009年开始,每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选取20位贫困大一新生发放“励志中国助学金”,每人资助1000元。3年来,这项资金共资助了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50多所高校的大一新生。这个爱心助学平台同时也成了联络社会其它爱心人士与贫困学生的桥梁。

  吉林师范大学的张日红同学,因为父母都是残疾人,家庭生活非常贫困,意林编辑部得知后,第一时间给张日红汇去了助学金,还主动打电话联系她,鼓励她要坚强,好好学习。在张日红入学后的写给《意林》编辑部的信中,她写道:“我真的很幸运,谢谢意林的资助,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以后为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

  家在吉林省的贫困学生林甜甜考上了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却由于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危险。在她走投无路的时候,看到《意林》杂志资助大学贫困新生启事。在把材料发给《意林》杂志后没几天,《意林》杂志就把一千元钱寄到了她家中。“我用寄来的钱买了火车票和生活用品,给父母买了些药。余下的准备到大学以后用。从《意林》杂志上我看到了大爱的存在,感受到了真情。我一定努力完成学业,回报《意林》杂志对我的关爱。再次感谢《意林》对我的帮助。”林甜甜在给《意林》的信中写道。 

  一封封来信不仅是读者对意林的感谢,也是对杜务这个幕后人的肯定与感谢。

  作为意林传媒集团董事长和意林杂志社社长,杜务用他所崇尚的敢拼才会赢,敢舍才能得的精神把中国励志文化做大做强,做出了特色。(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