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航天人里的钳工“武状元”杨峰

2012年07月15日

    一身蓝色制服,一副严谨神情,一手精湛技艺,一份忘我投入--这几乎是我国航天人最深入人心的工作写照。今天的青春励志故事主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7103厂25车间钳工组组长杨峰也正是这样一位航天人。从小成长在航天人家庭的杨峰,身上沿袭着上一辈人的韧劲与风骨,看待工作,他曾发自肺腑地告诉记者:“我是一名航天的技术工人,我的价值就是要通过我的工作来体现,我要用更出色的工作成绩,回报关爱我的每一个人。”

杨峰(中)

  父辈的引领铸就内心的坚定

  航天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父母也是老辈航天人的杨峰,从小就对航天事业充满热忱,在父母的影响下,他很早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工人,为航天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杨峰说,父母作为老航天人总是激励着他,不仅会给他讲航天事业的伟大,也会给他讲从事航天的艰难。

  回想当年,父母那一代要到深山里去发展航天事业,那里没有房子没有路,一切都要靠航天人自己动手。当时正好赶上要到深山里去组建发动机组,杨峰的父母坚决去报到,他们那种对待事业的热情与忠诚始终感染着杨峰。除此之外,父母还会告诉杨峰,创业难,守业更难,一切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正是因为自小就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感受着航天事业的光荣和艰辛,今天的杨峰才走得更加坚定,用全心的努力和忘我的投入书写着属于新一代航天人的荣耀。

  技艺超群的“武状元”

  钳工,这是一群通过手工作业展开切削加工、机械装配和修理作业的技术工人,因常在钳工台上用虎钳夹持工件操作而得名。在外行看来,他们的似乎很不起眼。然而,当你仔细研究长征系列火箭托举神舟九号飞上云霄的全过程,就将发现火箭发动机上一个手掌大小的零件--蝶盘,对于整座火箭能否顺利点火升空有很大的影响。这个零件正是钳工们的智慧结晶,当然也凝结着杨峰的大量心血。

  能够加工“蝶盘”这样工艺要求严苛且至关重要的零部件,杨峰的技艺可谓非同一般。翻开他的履历,这个典型的70后在技术比武场上原来早已成名。11年前,刚满28岁的杨峰就已经获得了“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

  后来,他又相继获得了“陕西省技术状元”、“陕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航天技术能手”、“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岗位能手”、“陕西省首席技师”等诸多殊荣。2010年,杨峰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而到了今年,他又成为了第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所有这些荣誉都代表着一种对他的技术、对他的经历、对他的品格的认可,而在周围人的心中,“再难再重再急的活儿,只要交给他,大家都非常放心。”杨峰的同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7103厂25车间班组长王和利喜欢这样评价他。

  虽然如今已经取得这样的认可,但杨峰之前走过的路却并非一帆风顺。他告诉记者,在获得今天的丰硕成果之前,自己曾经遭受过两次不小的挫折。

  经历挫折焕发光彩

  1992年,杨峰以理论与实践操作第一名的身份从技校毕业,走上7103厂25车间的加工线,成为了一名钳工。他需要加工的第一批零件是火箭发动机上的一个核心部件,直接关系卫星、飞船、导弹的发射成败。岂料,加工时他稍一疏忽,这第一批30件零件竟报废了7件。

  作为在校期间排名第一的高材生,一向自信又要强的杨峰从没想过第一次任务竟是以这样的结果收场。一时间他觉得倍受打击,懊悔又愤懑,而现实和想象的落差也给他敲了一记警钟:原来学校觉得很容易的事,工作中很可能并非如此。从这次事件开始,杨峰一天比一天努力,一面用功琢磨师傅的一招一式,一面挑灯苦读,如此坚持了很多年。

  直接关系到火箭点火升空的阀门“蝶盘”是控制火箭发动机燃料与氧化剂流量的重要零件,加工要求极其苛刻。1995年初,能够加工这个零件的老师傅退休了,车间里再没有第二个人能操作这种加工工艺,此时,杨峰临危受命,担下了这个重任。

  正式开工的前一个晚上,他几乎一夜没睡:一会儿翻日记,一会儿回想师傅干活的每个动作,一会儿想象工作该如何下手,反反复复,折腾了一夜。

  第二天,杨峰加工出了第一件产品。检验表明,锁销孔位置度符合工艺要求,但粗糙度稍有欠缺,经过粗绞、精绞几个来回的修正,一件合格的零件交付了。

  “小伙子真行,这么多年这项活儿一直是车间的短线和瓶颈,没想到这么快就后继有人了。”车间政治指导员王文这样夸奖杨峰,“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肯动脑,爱钻研。工作中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技术难题,他从不惧怕、从不退缩,总是先静下心来,一边向老师傅讨教、一边自己动脑筋思考,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杨峰爱学习,并且会学习,从同事那学来的技术和经验总能为其所用。不仅如此,他还常常举一反三,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加工方法。”

  然而成功的路总是一波三折,1998年,杨峰经历了事业中的又一次蜕变。

  当时,杨峰已经当上了钳工组组长,因为图纸看错,原本2.7孔的图纸,结果基准多了17毫米,最终整个批次的零件全部报废。这样的失误令杨峰寝食难安,重挫之下的他痛定思痛,更加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每天晚上8点至凌晨1点多用来学习火箭发动机知识,坚持了2到3年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每天如此。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的陕西省技术大赛中,杨峰成功获得了第二名。可他心里并不满意,一直想着能拿第二,为什么不能拿第一?于是这次比赛过后,杨峰很快就开始了为下一次参赛做准备,用业余时间做锉刀练习,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到了2006年,杨峰再次参加比赛,终于如愿以偿地获得了第一名。

  刻苦钻研知行合一

  在提升手艺的同时,杨峰更注重专业技术的发展和突破。攻坚克难的路上,成果丰硕:牵头负责的液氧煤油主阀门、滑阀等精密零件加工工艺方案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成功研制奠定了基础,还为未来更大推力运载火箭的研制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技术;他率队攻关的超精密零件加工技术,为“嫦娥”探月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写的小孔加工、特殊新材料加工等多篇论文在火箭推进和航天工艺杂志上发表……

  火药启动器是火箭发动机阀门上的关键部件,形状结构复杂,加工精度要求高。由于材料是淬火后加工,切削性能差,钻孔时钻头容易钝化,造成孔径超差,出现废品。杨峰通过逆向思维另辟蹊径--改变丝锥的切削角度,用自制导向套攻丝,选择合适的冷却润滑液……使用这种方法,火药启动器加工合格率竟达到了100%。

  多年来,杨峰自制工装和钻模70余项,解决了零件装夹、加工精度、表面质量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将复杂工作简单化,有效缩短了加工周期和工艺路线,有的方法甚至能够提高工效15倍以上。

  不过,光会干还是不够的,还要会写。杨峰想着作为一名党员,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要将技术毫无保留的传给下一代,于是他把自己钻研和摸索的参数全部记录下来,告诉徒弟们,还表示他会将这些内容写到论文,以便告诉更多的人。例如:0.3mm钻头用的哪种硬质合金,打多少个会损坏,进质量的长短,打磨的角度;高速钢钻头最多打83个孔,就要重新打磨,保证整理零件的100%合格率。

  近年来,杨峰所在的车间陆续增添了许多先进设备。操作一些数控加工设备,单是那厚厚的英文说明书,对杨峰就是一场挑战。可凭着不服输的劲头,杨峰利用业余时间捧起砖头一样厚的英汉字典,逐个单词查,一字一句作记录,硬是一点一点读明白,又传授给徒弟们。

  杨峰说,曾经有半年的时间,他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学习,自己学会了,还要用三天来备课,教给徒弟们,将自己对机床的了解加上自己拓展出的加工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事实上,这样做了不久之后,杨峰在先进设备运用上花的心血就获得了回报。在某重点预研型号发动机直径300毫米的喷注器上,有300多对直径在1毫米以下的对角斜孔。杨峰的任务是为这些斜孔分别倒出不同深度和锥度的角。这项工作此前还从没有人干过。(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