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莲:永不止步的红舞鞋
2012年07月01日
今年6月25日晚,来到全国政协礼堂的观众见证了一个中国舞蹈界、乃至世界舞蹈界的奇迹,著名舞蹈家陈爱莲以她年近73岁高龄主演中国古典舞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那举手投足依然风采依旧。虽然因为年龄的关系,在舞剧中并没有现代年轻人炫技的转与翻,但动作依然柔美,抬腿依然很高,旋转也依然利索,俨然一个翩翩少女,引得现场观众掌声和赞叹声不断。
陈爱莲是我国著名舞蹈家,上个世纪50年代她就以舞剧《鱼美人》、舞蹈《春江花月夜》等闻名大江南北,而她主演的《红楼梦》、《文成公主》等受到观众的喜爱,是中国古典舞的标志性人物。上个世纪90年代,陈爱莲看到中国舞蹈后继乏人的紧迫性,自筹资金创办了爱莲舞蹈学校,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在她创办学校期间,自己依然练功不断,保持着身体上的活力和必要的状态。今年是陈爱莲从事舞蹈艺术60周年,陈爱莲再次拿出经典舞剧《红楼梦》,并亲自主演剧中女主角林黛玉。对于绝大多数演员在三四十岁就离开舞台的中国舞蹈界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舞蹈的最初印象 同乡会舞狮
也许是陈爱莲父亲对莲花的喜爱,也许是受宋代散文家周敦颐《爱莲说》的影响,也可能是对故乡的怀念(陈爱莲祖籍广东番禺,那里正是“莲花的故乡”),陈爱莲的名字就这么叫出来了。在上海方言中,爱与阿同音,人们也叫她阿莲。
1939年陈爱莲出生在当时的一个小康之家。父亲是当地警察局司法科科长,母亲是纺织女工。她从小便住花园洋房,上教会小学。人长的天生丽质,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陈爱莲的家庭环境无疑是让人羡慕的。
1948年大年初一时,陈爱莲年方9岁。江南的冬天,湿冷湿冷的,一大早阴霾的天空里闪烁着烟花与爆竹的亮光,一声声的低响像夏日云层里的闷雷,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丝火药的味道。大街上,弄堂里,熙来攘往的人们相互热情地打着招呼:“拜年了!拜年了!”
穿着花布棉袄的陈爱莲和妹妹听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赶忙放下手里的碗筷,来到二楼的窗前,便看到不远处的舞狮队龙腾虎跃的已经来到了自己的家门口。“陈会长,老乡给您拜年了!”一个鬓须皆白的老者,手执铜锣,仰头高声叫道。说罢,几个年轻人手忙脚乱地把一箱礼品抬进了院子。鞭炮与掌声中,爱莲与妹妹都为自己的父亲乃至家族能得到乡亲们的爱戴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也许这种同乡会舞狮就是陈爱莲较早接触到的舞蹈形式。古老的流风遗泽,像一缕缕春风吹拂着小爱莲心中对美的追求萌芽。
爱是阳光,恨是阴影,人生是光影的交错
1949年,上海解放了。这一年,陈爱莲刚好10岁。十里洋场的大上海是中西文化的产物,家庭的熏陶和上海滩发达的戏剧、电影,就像一片肥沃的热土,陈爱莲这株艺术幼苗在这里茁壮地成长。
爱是阳光,恨是阴影,人生是光影的交错。
就在小爱莲还在童话般的世界里做着蔷薇色的梦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彻底打破了她宁静而快乐的生活。据陈爱莲同母胞妹陈美丽回忆,父亲陈锡康由于误食了不洁的狗肉,浑身浮肿而死。也是在这一年,她的母亲也因食道癌离世。
弄堂里有人说陈爱莲的母亲得的是痨病(肺结核),在解放前这是一种很可怕的传染病。幼时的陈爱莲走在弄堂里,能感到邻居们避瘟神般异样的目光。很多人看到她走过来,都不约而同地远远躲开。平时日子里要好的小伙伴也不像以前那么欢迎她了。从此,她被命运之神推向了悬崖,成了孤儿。从此,街坊邻居们在垃圾堆旁,废品收购站里发现多了一对姐妹的身影。生活的阴霾开始笼罩着陈爱莲姐妹幼小的心灵。
过早尝尽人世炎凉,本来性格内向、倔强的陈爱莲,自此更变得少言寡语、表情漠然。后来两姐妹被好心人送到上海一心孤儿院,在这里度过了两年衣食无忧的时光。
舞蹈,将是我一生的追求!
一次改变命运的机缘,意外地把她引上了舞蹈之路。1952年,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学员班到上海招生。在孤儿院里,招生教员一眼便相中了陈爱莲。她面庞秀气,身段颀长,一看就是块跳舞的料。那时的陈爱莲尚不知舞蹈为何物,便懵懵懂懂地跟着招生教员来到首都北京。
从那时候起,每天早晨起床钟声一过,陈爱莲和同学们准时来到院子中间练功。起霸,趟马,在棉花包装的长凳上下腰、劈腿,在砖地上踢前、旁、十字各上百腿,过虎跳,前桥,跑圆场,颇有古人闻鸡起舞的意味。
北方的冬天寒风刺骨。即便如此,陈爱莲也是每天早上6点钟天还不亮就起床。由于不能带手套,很多同学的手都冻僵了。陈爱莲也想偷下懒,停下来暖一暖。但是想起来教古典舞的老师韩世昌、马祥林、侯勇奎等老前辈的教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不知苦中苦、难做人上人”等话,就格外地来了精神。
学院对舞蹈团的学员很关心,内部组织观看电影《芭蕾舞》,剧中演员都是当时苏联最顶级的舞蹈演员。陈爱莲从那时起,感觉到舞蹈也能塑造人物,展开故事情节。随着优美的旋律,舞台形象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朦朦胧胧的美,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理解和想象,倒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味道。舞蹈不单纯是一种形体美的艺术,而且还是深入人们灵魂深处的艺术。
电影结束后陈爱莲心潮起伏,灯下,她摊开日记本,激动地写下:“舞蹈,我将永远做你的朋友!舞蹈,将是我一生的追求!”
1954年,陈爱莲考入了中国第一所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舞蹈基础。1959年,陈爱莲以各科全优的成绩结业,同年因主演了中国第一部芭蕾舞与中国舞相联系的舞剧《鱼美人》而声名鹊起,那一年她仅17岁。她不仅上了《人民画报》的封面,她的感人事迹也在《人民画报》上一再报道,风靡全国。机缘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23岁陈爱莲参加了在芬兰举办的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一举获得4枚金质奖章,成为第一位获得世界声誉的新中国培育出来的舞蹈家。
从孤儿到舞神的道路,陈爱莲经历了少年成名的辉煌,但也随之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作为那时中国最年轻的舞蹈家之一,陈爱莲迎来了事业的黄金时期。就在她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文革”的风暴向她袭来,瞬间把她推到命运的深渊。她的丈夫、著名舞蹈家杨宗光不堪忍受欺侮而卧轨自杀,她也被视作“五·一六”分子的一个小头目,成为重点监控对象,被关在歌舞剧团四楼一个单元的小房间里。小房间有12平米,屋里放了三张床,两个“革命群众”一人一张床,看着她,怕她逃跑或者畏罪自杀……
她在日志中写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对人生来说,也就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对一个艺术家来讲,所有折磨都是老天赐予的财富……”
停不下来的红舞鞋
“文革”结束以后,人到中年的陈爱莲,想要开创自己舞蹈事业的“第二春”。正值文化部进行体制改革的时候,中国歌剧舞剧院也更名为中国歌舞团。陈爱莲也就成了歌舞团的一分子。当时单位排练一部主旋律舞剧《草原女民兵》。塞外劳动三年回来的陈爱莲热情高涨,恨不得马上投入到自己无比热爱的舞蹈事业中去。由于训练过度,陈爱莲两条小腿的肌肉先后撕裂,本该卧床休息的她生怕耽误自己练功,拖着疼痛的双腿坚持在排练厅里排练。
陈爱莲太想演了。
她不再像当年去芭蕾舞团时脸皮薄了,而是亲自去找领导,结果,一句话让她哑口无言。
“你没有革命气质!”
背地里好多人议论陈爱莲,“政治上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就想跳舞!”当时的社会环境,这理由是最正当的,宛如紧箍咒,让陈爱莲听起来就头疼。
她毅然决定自己举办舞蹈专场表演。
这一专场表演再现了她半个多世纪来的舞蹈生涯。一双停不下来的红舞鞋,在舞台上演绎着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人们几乎忘记了她的真实年龄。
舞蹈演员吃的是青春饭,艺术生涯相当短暂。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柔韧性和矫捷性都不如前,只能告别心爱的舞台。而陈爱莲却跳了半个世纪。对此,陈爱莲是这样诠释的:“生老病死乃人生的客观规律,只是我老化的速度比较慢些。要想活得年轻,保持好的心态很重要。”
毕竟岁月不饶人。考虑到她的情况,每次表演前,组织方都会要求她削减难度,防止发生意外。但视舞蹈为生命的陈爱莲却每每拒绝了这种善意,为了那些热心的观众,为了不辜负那些一直支持她的那些人的厚爱,她必须跳那些高难度的剧目,如20世纪50年代的成名作《春江花月夜》,60年代的《鱼美人》(这两个都是获国际金奖的),还有70年代的《草原女民兵》,80年代的《吉普赛舞蹈》,然后就是《红楼梦》。这些皆是难度极高,而又历久弥新的经典舞蹈,经她完美地演绎,成为晚会的压轴节目,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功夫常在,青春不减。陈爱莲曾在新排演的舞蹈《年光》中,演绎一位18岁少女,那苗条的体态和顾盼生辉的神志,将一位纯挚的少女描绘得惟妙惟肖,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陈爱莲主演,根本不会看出这是一位奶奶级的演员在跳舞。在舞台上,那优雅曼妙的舞姿,青春烂漫的神色,如出水芙蓉,绽放异彩,令观众叹为观止,啧啧称奇。其中有个难度颇高的“倒踢紫金冠”动作,据舞蹈权威评价,其质量无人能及,即使是年青演员,也不可能跳得那样完美。专家说,如果跟年青演员拼功夫,比谁的腰软,比谁蹦得高,那么一把年纪的陈爱莲必定不占优势,但别人却很难达到她几十年潜心修炼出来的那种内力,用舞蹈行话来讲,就是舞蹈的灵魂。有了舞蹈的灵魂才称得上是艺术。
她很少回忆往事,不靠回忆来点燃生命激情,永远向前看。此外,令她显得年轻的窍门,就是常年练功,坚韧不拔。生命在于运动,虽年近七旬,但胳膊腿仍柔软无骨,身轻如燕,依然活跃于艺术舞台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陈爱莲74岁高龄仍活跃在舞台上,并能独立演出整部舞台剧。今年她还申请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岁月如歌,曾被西方媒体赞誉为“东方舞神”的陈爱莲,在舞台上跳了60个春秋。对于这位屡屡打破舞蹈年龄极限的舞蹈家来说,好多人都在揣测她到底还能跳多久。
陈爱莲说:“使人衰老的不是岁月,而是理想和精神的失去……”为此,她践行着“生命不息,舞蹈不止”。(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