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劳模马兵:像爷爷一样做个优秀工人

2012年06月25日

    马兵,全国劳动模范、马恒昌小组工会组长,同时也是中国工运著名活动家、著名开国劳动模范、老英雄马恒昌的嫡孙。他不靠爷爷的光环照耀发光,也不靠组织的特殊关照进步,而是通过刻苦自学,从车工的门外汉成为技术娴熟的机加工,又从掌握普通车加工技能到掌握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技术,实现了由高级工到工人技师的大步跨越,成为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掌握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技术的第一人和小组数控化生产的带头人。

    爷爷是位传奇英雄 

  在辽阔的东北黑土地上,有这样一位传奇的老英雄:他入选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模,作为中国工运活动家,曾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是全国著名先进班组之一的创始人——他就是马恒昌。

  马恒昌1948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推举为沈阳第五机械厂车工一组的组长。此时平津、淮海两大战役激战正酣,前线急需武器。有一次,工厂把修复17门高炮闭锁机的任务交给了车工一组。当时车间外面正遭遇敌机轰炸,炸弹就在车间旁爆炸开。但是马恒昌临危不乱,手不离摇把,仍然坚守岗位。在他的感召下,车工一组日夜奋战,修复了不计其数的武器,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战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4月,车工一组获得沈阳第五机械厂“生产竞赛模范班”红旗,工厂党组织以“马恒昌”的名字为小组命名。从此,马恒昌就与“马恒昌小组”凝炼为一体。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马恒昌小组第18任组长——马兵组长。他跟马恒昌老英雄有什么关系呢?他是怎么成为第18任组长的呢?

  “小的时候受家里的熏陶,首先感受到了光荣。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经常出去开会,每次开会回来的时候,我们市里尤其是我们厂里都举行欢迎仪式。我们小学敲锣打鼓去迎接,因为迎接的不是外人,是我爷爷,所以我很感动,很光荣。随着我长大进入工厂,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光荣了,我感受更多的是工人要有主人翁责任感,作为马恒昌小组一员,我要努力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干好!”马兵的一席话充满了崇敬之情,也为我们 揭示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作为第18任组长的他是马恒昌老劳模的嫡孙。

    像爷爷一样做一名优秀的工人

  1976年2月出生的马兵毕业于齐齐哈尔二机床技校。2001年,马兵进入爷爷曾经工作过的车间当车工,厂领导提出“我得看看你到底行不行?”提出这样的质疑,不是没有来由。要知道,马兵的专业并不是车工,而是跟车工完全不相干的水暖工。但马兵表示,他绝对不会靠爷爷的光环照护,也不会依赖组织的关照,指引他前进的就是爷爷的教诲“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知道自己必须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不但因为他是马恒昌的孙子,更因为他要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车工,进入“马恒昌小组”。

  当一名优秀的车工谈何容易!车工可以说是机械加工中最苦最脏最累的工种,每天在机床旁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没点毅力和精神的人很难坚持下来,特别是操作智能化近乎于零的普通车床,既要付出超过常人的体力,又要有高超的技能。所以,要想干好这一行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和坚韧的耐力才行。对于这一点,马兵早有准备,他就是冲着这苦来的,就是要在艰苦中锻炼自己。在一次工作中,一不小心被零件把手划伤了,鲜血顿时流了出来。他到医院缝了5针,包扎好后医生叮嘱他要好好休息,可是他想到了正在加工的零件,想到了紧张的工期,毅然决然地回到机台带伤坚持生产。

  做一名优秀的工人,光靠不怕吃苦,有毅力还是不够的,一定还要有专业知识才行。马兵很早就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多年来坚持岗位自学,在岗位上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也是向厂领导交出满意的答卷的法宝之一。他特别看重业余自学,为此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头悬梁,锥刺骨”式的学习

  在获取机械制造专业大学专科毕业证期间,马兵所在的企业刚刚迈上跨越式发展的轨道,生产任务成倍的增长。他所在的铣床事业部2002年产量不足千台,而2005年却要完成2000多台。在人员、设备未加的情况下,员工除了开展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外,还必须靠早来晚走、加班加点来保证班产计划完成,他们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一个月最多累计休上两个星期天就不容易了。在这种情况下自学,难度可想而知。

    于是,马兵就把技术理论教科书随身带着,午休吃完饭,抓紧看一会儿,傍晚吃完了加班饭,再抓紧学一会儿。下班到家尽管已经是晚上10点以后,劳累一天的他,尽管也想早一点躺在床上香香地睡上一觉,但是,为了学习文化技能,为了完成自己订立的目标,每天总是挤出时间挑灯学上一阵子。有时,实在坚持不住了,他就用冷水洗洗脸,东北的凉水那是真的冷,那种感觉就如同锥刺骨一样痛彻心肺,人一下就清醒了。即使这样极度困乏的他有时也会趴在桌子上睡着,但是只要一觉醒来,马兵还是会坚持学习,补上瞌睡的时间。当天学习计划不完成,决不罢休。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近三年的自学,凭着执着和韧劲,他终于获得了机械制造专业大学专科毕业证书。

  就是靠着这种爱岗敬业、刻苦学习的精神,马兵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人生路上的三次重要转变:2001年进入车间,从水暖工转变为一名车工;2004进入“马恒昌小组”,从门外汉转变成行家里手;2005年,厂里配备了第一台数控车床,马兵更是从老式车床的车工华丽“转身”,成为小组第一个掌握数控车床的新型车工。

    传统不丢干劲不减,队伍不散旗帜不倒

  多年来马兵始终坚持把小组工作放在心中,始终坚持马恒昌小组工作法,在组长的岗位上,“五在前”已成为他工作的准则:思想工作做在前;艰苦任务抢在前;完成计划干在前;遵守制度走在前;关心同志想在前。

    在生产实践中,他带领组员知难而进,不断突破生产技术关键,为保证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做出了贡献。在掌握数控技术,成功地加工上百种普通工件后,他又在钻研新课题,考虑如何深入到加工关键件的技术领域,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数控车的效能。他虚心请教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学习辅助设计知识,并与组员在一起研究计算,计算准确无误后,他带领着组员齐上阵,放手让大家一起发挥特长,在关键件的加工中锻炼提高每个组员的岗位技能。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牢记爷爷生前的教诲:“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当好头,就要带好头”。他经常告诫自己:当组长就得有这种奉献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别当马组的组长。

  在日常生活中,他经常与组员谈心,了解组员的思想动态,熟悉小组每个成员的家庭状况。每当组员遇到大事小情他都及时了解情况,组员家里有困难他会尽量帮助解决,真正做到了组员有困难必访、婚丧事必访、家庭纠纷必访、组员患病必访、冬夏换季必访,使小组凝聚力不断加强。组员米景龙及孙玉力父亲生病住院,马兵买来水果及时到医院看望,并且挤出时间帮助护理;老组员王德福患鼻咽癌,妻子无工作,孩子上学,家庭生活十分困难,马兵先后多次发动小组组员为其捐款,并且身先士卒。

    继承并发扬新时代的马恒昌小组精神

  有人曾经问过马兵:“你爷爷是中国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被所有人推崇,这跟那个年代的特殊背景有关系,现在再累也不可能延续爷爷的光荣,你会觉得失落吗?” 

  马兵掷地有声地回答到:“胸怀全局、艰苦奋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是伟大的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马恒昌小组精神永远不能丢。”

    现在虽然不能延续爷爷战争年代的那种光荣,但是我们也做到了一些他们没有做到的事情。比如在与德国人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多次让老外刮目相看,让老外对我们翘大拇指,我感觉是长了我们民族的气节,这就是马恒昌小组爱岗敬业精神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可以说马恒昌小组精神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同心共赢、勇为人先、敢于超越、兴企报国”这就是新时代马恒昌小组的精神。(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