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创立“更香”品牌
俞学文北上的日子是1995年5月4日。那天也是“青年节”,他背了一些家乡的茶叶,怀揣仅有的2000元钱,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这也是他第一次坐火车,车上人很多,他没买到坐票,更别说卧铺了。俞学文被挤在车上一个厕所的门口,就这样一路站到了北京。但是,此时的俞学文没觉得苦,他的心中涌动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豪情。
因为带有家乡茶叶,俞学文就选择了茶叶生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南城的马连道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茶叶集散地,俞学文也凑到了这里,租了个小铁皮房,做起了卖茶叶的个体生意,开始了他的茶人生。
当时的马连道远不如今天这样繁华,数百米长的马路两边,只有零零散散五六家茶叶店。白天,茶叶街上家家门庭冷落车马稀;夜晚,昏黄的路灯下,户户门口难见路人影。很快三个月过去了,茶叶店门庭冷落;很快一年又过去了,俞学文的生意依然清清淡淡。
一千多万人口的北京,怎么会找不着顾客?处处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为何打不开市场?俞学文一边苦撑生意,一边陷入了沉思。
为了寻找出路,他在陌生的北京城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各大商场、超市以及张一元、吴裕泰等茶业老字号。风里来,雨里去,他一路考察,多方了解,常常连顿中午饭也顾不上吃。有时候,他还会扮作顾客,在茶叶销售柜台前仔细观察,看北京人都买什么茶,喝什么茶。
俞学文的付出很快有了回报--他发现北京人买茶,不管半斤也好,几两也罢,店家常用一张白纸包成一个四方块,像包中药一样,十分简陋,而且这么包装既不利于保存,送礼更是拿不出手。而在当时的南方,茶叶包装已经比北京讲究很多,“用的是铁筒包装,有半斤装的、三两装的、二两装的、一两装的,非常精致好看。”这个发现让俞学文眼前一亮--一个被忽视的商机--将茶业进行精良包装后卖,就此浮出了水面。
俞学文意识到,通过包装,不仅可以把茶叶卖个好价钱,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的市场认可度。于是,他开始尝试着把茶叶装入精美的包装盒里再卖。没想到这一下还试出名堂来,一下子把茶叶筒卖火了。
到了中秋、春节,他往往一天能卖掉一车茶叶,最多的时候一天卖两三车,很多次都是货刚发到北京,还来不及进仓库,就在店门口就被抢购一空。一时间,俞学文的茶叶店门庭若市,就连京城的老字号也悄悄过来取经。俞学文也凭借在茶叶包装上的“创新”,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元。
一个成功的经营者总是擅长不断发现新的商机。就在别人看到有钱可赚,跟进开辟包装市场时,俞学文却认为茶叶包装竞争的利润已经越来越薄,他必须寻找新的突破。
通过调研,俞学文发现茉莉花茶占整个北京茶叶市场销售量的97%。北京人酷爱花茶,而且茶叶越香、越耐泡,消费者越喜欢。可当时市面上的茉莉花茶,绝大部分加工时只窨一两次,这使得茶叶经不起泡,几泡后茶叶的香味就没了。俞学文想:如果能够做出“更香”的茶叶,老百姓一定更爱喝。
于是他用茶叶包装挣来的钱,加上朋友的一些借款,去广西、福建、浙江、云南等地收购茶叶,然后在广西承包了一个茉莉花茶加工厂,专门聘请有多年茉莉花茶加工经验的师傅,不惜成本地增加窨花量和窨花的次数。普通的花茶只窨两次,俞学文要窨五次、六次。当窨制好的茉莉花茶在北京市面一经推出,那种浓郁而持久的花香一下赢得了顾客的口碑,20多万斤优质茉莉花茶让他一年挣到几百万元,迅速偿还了借款,而“更香”茶叶的名号也应运而生。
1998年3月,俞学文在北京注册了自己的企业--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并创立了自己的茶叶品牌:“更香”,寓意自己经营的茶叶“杯杯更香茶,口口茶更香”。
成功不忘回报社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更香”的茶叶在顾客中已经很有名气了,但俞学文并未就此止步,他看准了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介绍的有机茶。
在农科院的一次培训上,俞学文知道了有机茶这样一种健康新茶。为了获得这种茶的生产和经营资格,他一边加紧学习茶叶知识,一边迅速建成有机茶园,同时还一次次地往研究所跑,最终凭着浙商那股永不放弃、永不服输的劲头,说服专家,一举做起了有机茶的生意。
更香有机茶一经问世便赢得了顾客的青睐,“更香”茶叶品牌也因此迅速在京城形成了与“吴裕泰”、“张一元”两家百年老字号比肩的局面。此后,俞学文建在家乡浙江武义的有机茶园也为当地赢得了“中国有机茶之乡”的美名,这更是让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欣慰。
俞学文总说,自己是农民出身,自己的根在农村。发展事业的同时,他始终希望带动父老乡亲致富,推动农村发展。这份执着让他在开发和销售有机茶的过程中,逐渐推动企业形成了“市场+公司+基地+承包人+农户”的经济循环链,让更多的农民得以实现“绿色”致富。
迄今为止,在俞学文的产业链条中,从承包更香基地茶园到从事管理、采摘和茶叶加工,产业链条上的农民超过10万人。很多农民在承包茶园之后,孩子就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还盖起了新楼房。不少村镇甚至把茶园作为旅游景点,还有的村准备将茶叶采摘开发为“农家乐”旅游中的一个项目。
俞学文常说自己是“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除了自身的素质外,会带动农民致富,这才是根本。正所谓众人‘品茶’茶更香。”在俞学文的心里,家乡正如一种信仰,带给他不竭的力量。(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