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厕一老员工"把最脏活变干净"
2011年12月09日
“8年前,我就有个理想——把最脏的活变得干净、卫生。”王钢成,今年53岁,石景山区公厕粪肥管理处粪便排放站管理班班长。如今,他的理想正慢慢成为现实,他有过19项技术创新,每年为单位节省20万元。
图为老成在固液分离机前工作。
每天治粪400吨
老成个不高,一双手布满茧子又厚又硬,不太爱说话,但谈起工作又滔滔不绝。
“站里每天都要处理全区260多间公厕的400多吨粪便。每天运来的粪便中间总夹杂不少的墩布、砖瓦块、死猫之类的东西,很容易就把固液分离机器的出渣口给卡住了。这时只能进到固液分离机内用手去抠,机器里那个味儿,闻一会儿头晕脑涨。”老成带着记者来到平时待得最多的地方——固液分离间。
只见20多平方米的分离间里并排放着一大一小两个铁皮箱子,铁皮箱接着许多管子,其中最粗的直径有1米多。“这就是固液分离机。”老成指着铁皮箱并打开上面的盖子,顿时一股臭味涌了上来,熏得人直捂鼻子。“这里面已加了除臭剂,原来我们得一桶桶把除臭剂往里面倒,后来我想出个方法,在机器里面接跟管子,自动加除臭剂。”说着,老成指了指旁边一口装着蓝色液体的大缸,缸里还有两根塑料管。
“这车粪是从城区抽来的,你看里面多干净。”说着老成熟练地抄起一把一人多高的铁钩伸进机器里,来回拨弄试探里面是否有硬东西。“这里面要是有石头,就会把筛子硌坏,坏了我就下去修,每次焊接我嗓子都得肿好多天。”老成说。
8年19项技术创新
老成仅有高中文化,但动手能力极强,在排放站工作8年多有19项发明改造。“站里的这台粪便处理设备,是生产厂家的第一台产品,设计上欠考虑,有很多问题。厂家老总看完我改造过的设备后都伸大拇指。其实这也没什么,一是我干的工种多,7年车床工、8年电工、10年汽车修理工,有了想法就能实现;二是我跟机器亲密接触,它有什么毛病我都知道。”
“比如原来卷龙接电机处是光滑的轴,破布和杂物每两天就把轴给缠上了,导致电机停转。后来我在光轴上装刀片,有破布上来就绞碎,电机果然再也没停转。”老成说。他还对设备进行给水管线改造,将使用中水改为使用市政污水管线中的废弃污水,每天节水50吨以上。为此老成没少冒险,“那口污水井有10米深,污水管里能站人。除了我和另外一名老同志,其他人都没下去过,我不让他们下,不放心,每次下去都得带防毒面具。有一次在下面我手上划了个小口,当时没在意,可过一会儿整个胳膊都肿了,去医院治疗时说中毒了。”
在老成的精心维护下,设计使用寿命四年的设备用了八年多仍在正常运作,且在这八年多里没一天因故障停运。老成参与或独立完成的改造项目每年为单位节约维修成本近20万元。目前他的许多发明改造,或被设备厂家采用,或应用于北京市其他粪便排放站的改造。
期盼后继无人
老成的女儿是医生,因为老成的特殊工作,女儿有段时间都不敢靠近他,连家里的饭都不让他做。“干这个身上肯定有味道,除不干净,但现在我们跟粪便接触的机会已经少多了。”为减少排放站的臭味,老成鼓捣出不少新发明。
原来,废渣处理是靠人工手推车推到车间外,再靠人力装箱,夏天蛆爬得手推车上哪都是,“2008年我设计了一个回收箱,就是出渣后直接装箱,现在人与废渣基本不直接接触。这个活是又脏又臭,但只要想办法能好很多。我就是要把最脏的活变得干净、卫生!”
说起未来,老成很兴奋,但提起接班人,老成的目光朝向地面,“排放站里前后来了二三十人,只有我坚持干到现在,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有人来接班了。”(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