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闯荡英伦的歌唱家

2011年07月19日

    卫励原是广东省一家歌舞剧院的独唱演员,她6岁开始学艺,先是学粤剧,后又学舞蹈,上艺术学院的时候,专攻美声唱法,还到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深造。作为剧院的台柱子,20年前,当她告别鲜花和掌声,独自一人远赴英伦的时候,她连一句英语也不会讲。在这陌生的土地上,她没有朋友,也没有钱。她只会唱歌。她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又受过那么多年的艺术熏陶,有过那么多的舞台经验,这是她的资本,她也只有这些资本了。
    然而,在陌生的国度,尤其是在英国这样一个物质文明发达的国家,她这点小本事根本算不上什么。谁也不会把她放在眼里,她想到皇家音乐学院深造。主考官说,你先写篇论文吧。她说,我不会写论文。我是个演员,我只会唱歌。主考官说,那你就唱吧。于是她放开嗓子便唱。不料,她的歌喉,她的唱功,一下子把主考官震住了。主考官爱才惜才,想破格录取她。可是,两万英镑的学费,对当时的卫励来讲,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无奈之下,她只好含泪放弃梦寐以求的深造的机会。
    为了立足和生存,她找出在来英国的飞机上看到的“潘记”中国餐馆的广告。她拿着广告,按图索骥来到这家餐馆找工作。老板娘潘太太见她衣着斯斯文文的,问她会做什么。她从包里摸出歌舞剧院的工作证,如实相告:“我什么都不会做,也不会讲英语,我只会唱歌。”
    潘太太心地善良,一副菩萨心肠。心想,像卫励这样的人,要在异国生存和发展一定会很困难,于是破例把她留了下来。
    考虑到她不会讲英语,潘太太便把她安排到餐馆的酒吧里迎客。这项工作再简单不过了。客人来的时候,帮客人把脱下的大衣挂好,客人要走的时候,再帮客人把大衣取回、披上。工作虽然简单,但由于是直接和客人打交道,不出3个月,她便练得一口流利的英语。除了老板娘给的工资,小费也挣得不少。卫励很聪明,她把1英镑放在收小费的盘子里,客人看见后,也都跟着放1英镑。结果,每天晚上,她一般都能挣到40多英镑的小费。圣诞节期间,会挣得更多。
    卫励年轻漂亮,嘴巴也甜,招客人喜欢,老板娘当然也高兴。那段期间,“潘记”客源不断,生意兴隆。而且,作为早在70年代就在伦敦创业并逐渐做出名气的老店,“潘记”一直是达官贵人喜欢光顾的餐馆。有时,贵人们一来,保镖一群又一群,架势还挺吓人的。“潘记”的老板潘先生是70年代从香港到英国创业的。初到英国时,他身上只有15英镑。他凭着中国人的勤劳和毅力,硬是打拼出了一番天下。他的创业和发迹,使他在英国的华人中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发达后,潘先生和潘太太常常为自己的同胞慷慨解囊。他们的爱心和义举,在华人圈中成为美谈。
    潘太太喜欢听卫励唱歌,当然更主要的是为了帮助卫励在英国发展自己的事业。
    一次,她把卫励带到潘先生捐助的一个重大场面,让卫励登台演唱。卫励不负众望,一曲《昭君出塞》,让全场掌声雷动。打这以后,一有机会,潘太太就让卫励去登台献演。没多久,卫励便在英国的华人圈里逐渐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一场又一场的独唱音乐会,更是让她开始有了自己的影响。
    今天的卫励,自信、果敢、性格豪爽放得开,也许这是多年闯荡英伦养成的。她的演艺,让她先后得过四次亚洲艺术大奖。她的表现,得到英国政府的认可并给了她艺术家签证。她一手组建的英国东方艺术团更是足迹遍及英伦大大小小的每个城市。有时候,她从曼彻斯特、从苏格兰演出完连夜就往回赶,回到伦敦已是夜里三四点。除演出外,她还担任英国东方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欧洲华人文化艺术界联合总会副主席和意大利咽音协会理事。那次,我承担中宣部立项的一个项目在英国做课题研究,一个周末的下午,她和潘太太一起,请我和女儿在伦敦唐人街一家上海餐厅喝午茶,她把她那81岁高龄的老父亲也带来了。她父亲从中国到英国探亲,第二天,她还要陪父亲到法国观光。她的艺术团到外地演出时,也经常把老父亲带着。她说,父亲每次来英国探亲,她总要想办法让他住久一点才走,否则人家会以为她对父亲不好。父亲年事已高,还能跟着她到处跑,这是父亲的福气,也是她的福分。当然,她自己也经常会回国。
    这就是卫励,一个既现代又传统,既恋故土家园,同时又为心爱的事业而在异国的土地上孜孜以求苦苦奋斗的中国女子。(据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