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李长勇:让无人机成打仗利器

2014年08月01日

    7月中旬,广州军区某训练基地,一场实兵对抗演习正酣。“红军”数架无人机像展翅的雄鹰,飞向“蓝军”阵地。

    “搜捕目标,实施干扰!”指挥控制车内,一位少校军官紧盯电脑屏幕,果断发出指令。随即,无人机“撒开”一张电磁大网,令刚才还能顺畅通话的“蓝军”通信系统陷入瘫痪。“红军”抓住战机果断发起攻击,一举锁定胜局。

    这位少校就是陆军第42集团军某旅一营营长李长勇。他把飞好无人机作为带兵打仗的事业追求,为部队新质战斗力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解放军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被广东省评为“十大杰出青年”,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2次。

    (一)

    2004年,李长勇从军校无人机专业毕业后分到部队。几年中,凭着执着的钻研精神,他硬是把无人机数百张电路图熟记于心,对上万个元器件性能“一口清”。2012年秋,全军举行电子对抗装备保障技能比武,作为指挥干部的李长勇主动报名参加,凭借平时刻苦练就的过硬技能摘取金牌。

    技术上有底气,训练中就硬气。一次实飞任务中,无人机突然失去联系,监控屏上的信号轨迹和飞行参数瞬间静止。突如其来的状况,让大家心急如焚:一旦不能恢复控制,不仅价格昂贵的装备将毁于一旦,还可能造成地面人员伤亡。

    危急时刻,李长勇赶到控制方舱,接过操纵盒,一边研判地图,一边推算无人机飞行姿态和航线,不间断地发出指控信号。15分钟后,综合测控机柜发出连续告警声。

    “有信号了!”看着显示屏上代表无人机航迹的亮点,指挥舱内一片欢腾。

    李长勇的无人机技术既在部队声名远扬,也深受生产厂家青睐。每当有新型无人机试飞时,厂家都要邀请李长勇到场指导和提出改进意见。

    一次,某新型无人机最后一次试飞时,李长勇发现测控信号时强时弱,果断建议厂家暂停封盖定型。他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及时排除了重大隐患。近年来,他提出的12项性能改进意见均被厂家采纳吸收。

    (二)

    “打仗能靠厂家给我们当保姆吗?没点责任担当靠什么赢得未来战争?”

    2013年,某型无人机列装后,李长勇向旅领导提出不要厂家保障、自主首飞的建议。

    在首飞技术攻关的那段时间,李长勇率攻关小组把铺盖搬到了库房。他们认真熟悉了解新型无人机性能,反复设计首飞方案,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首飞那天,在上级首长和官兵们的注视下,李长勇一声令下,两架新型无人机腾空而起,顺利完成一系列预定动作,稳稳降落在伞降场。

    某型无人机系统设计为单控单飞,作战效能有限。李长勇提出了双控双飞的设想。双控双飞既要防止两架无人机操控、回传信号发生自扰,又要避免距离太近发生碰撞,难度很大。

    李长勇利用数学建模进行仿真分析,带领官兵反复进行地面试验和空中试飞,突破了技术难关。在当年总部组织的基地化训练中,当李长勇操控两架无人机出现在同一空域,现场观摩的总部机关领导惊叹:“没想到全军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双控双飞,在一个基层连长手上实现了!”

    (三)

    “一人硬只是指头,整体硬才是拳头。”如何把一支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队伍,打造成技术过硬、配合默契的高素质无人机飞行团队,是李长勇在无人机飞行之外考虑并要攻克的另一道课题。

    李长勇在营里组建了航模队。在玩航模过程中,官兵学习了飞行原理,培养了飞控感觉,提高了反应能力,训练枯燥问题也迎刃而解。

    他还从细节抓起,促使官兵养成严谨细致的好习惯。一次实飞中,他故意修改了一组飞行数据,操控手检查数据时没有认真比对,导致无人机飞行航线发生变化,没有完成任务。虽然受到上级批评,但李长勇并不后悔,因为在事后的检查分析中,官兵们查出了训练中粗心大意的问题,切实将“细节”这两个字深深刻在了脑海里。

    今年6月,在一次无人机实飞训练中,无人机发动机已经启动,就在准备点火起飞的前2分钟,士官莫潇发现无人机底部有一丝油痕,当即请求推迟发射。经检查,无人机油箱有渗漏。这一发现及时避免了无人机带故障上天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任营连主官7年来,李长勇先后带出了8个无人机机组,54人入选集团军和旅“专家人才库”,部队组织60多次实飞“零”事故,所在营组建第二年就被评“军事训练一级单位”。(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