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朱亚林:从大学生到野外线路工

2014年02月14日

    34岁的野外线路工人朱亚林有两张截然不同的面孔。

  他算是个标准的“粗人”:性格爽快,干着电力公司里最“粗”的巡线检修活儿,常年跟荒山野岭打交道,身边也都是一群“粗汉子”,妻子说他还总是粗心大意、忘东忘西,家里的钥匙不知丢了多少把。

  但他又“细腻”得不得了:言谈之间,思路缜密,每次巡线检修,路该怎么走、人员如何分配、需带哪些零件和设备,点滴“细节”都在他脑子里,“细致周全”的安排让“弟兄们”没一个不服的。他还在解决一个个细小问题过程中,琢磨出一项项技术创新,并且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

  虽然只有34岁,但这个粗中有细的双面“武秀才”已在超高压输电线路上坚守了10年。他笑说,这10年让他从“青春冲动型”转变为“成熟稳定型”,而他最大的收获就是:成长在基层。

  从农村来到“农村”去

  当初,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走出来时,朱亚林怎样都不会想到,4年后,他会来到比吉林农村老家更荒僻的地方。

  2004年从东北电力大学毕业后,朱亚林选择到北京超高压公司(国网冀北检修分公司前身)输电处工作,他当时的念头是:北京超高压公司规模大、名气大,而且这是首都的公司,肯定在繁华大都市。

  不过,现实跟他开了个“玩笑”。

  来到北京朱亚林才发现,他被分配到公司所辖最偏远的秦皇岛扶宁工区,而那里是个“丝毫没有城市影迹的地方”——工区的东边有家养猪场,西边是个养鸡场,后边还有一片农田,“冬天特冷,夏天巨臭,晚上根本不敢开窗户。”朱亚林回忆道。

  面对这种环境,“心里肯定是有落差的。”朱亚林说,但他又劝自己,“学的就是这个,不能改变环境就去适应环境吧”。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在抚宁工区一呆就是三年,最初的一年半时间里,他甚至没回过北京总部,“每天就是爬野山、钻棒子地,到处巡线”,离都市似乎越来越远。

  对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这可能是种难以承受的身心煎熬。

  为了把线路上的每个环节看清楚,每天都少不了要爬上好几基杆塔,详细记录零部件的情况;两三包榨菜、几个馒头和两瓶矿泉水就是一天的干粮。那些平均四五十米高的杆塔多建在“没人会去”的深山大沟里,要抵达塔下,得手脚并用翻过崇山峻岭,灰头土脸地钻进玉米地,或者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刚化开的春泥里。最难熬的,是一个人巡线的时候,“迎面碰见只青蛙或蚂蚱,都会惊喜一阵,追着跟它‘聊聊天’。”

  这样恶劣的环境,能够消磨一个人的意志,但也能磨砺一个人的信念。“我想迅速成长起来。”朱亚林咬紧了牙关。

  他主动给自己压担子,遇到不懂的问题便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在师傅崔海龙记忆里,跟此前分来的大学生相比,这个徒弟最大的不同是,“遇事总冲在前头,更能吃苦,也爱动脑子”。

  让崔海龙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回停电检修,朱亚林主动请缨更换杆塔上的绝缘子,可他爬上塔去弄了半天,急得满头大汗,也没换成。朱亚林边“琢磨”失败原因,边追着老师傅问,很快学会了相关技能,第二次就顺利完成了任务。

  凭着这股劲头,朱亚林逐步从一个连架空线路上的金具都认不全的大学生,成长为工区的技术骨干,熟练掌握了线路巡视的内容方法以及基本的检修技术。

  然后,他决定离开抚宁工区,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铁人班组”的主心骨

  2007年,朱亚林主动调到了“车轮上的铁人班组”——公司的检修班组。

  “虽然这里任务更繁重,但能学到的东西也更多。”朱亚林在基层一线找到了一条“上升路径”:问题最多、最难的地方,反而是成长最快的地方。

  不同于抚宁工区只负责维护两条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检修班组要承担的是公司所辖50多条、四五千公里输电线路的检修、抢修任务。这个“铁人班组”经常是接到一个抢修任务,不论是在深夜,还是遇到多么恶劣的天气,都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抢修,有时甚至需要连续作战,两三天都不眠不休。

  妻子郭蕊对他的“抢修状态”,再熟悉不过,“刚结婚的时候,我常会在半夜被他吓醒”。只要枕边的电话一响起,他就“蹭”地一下子坐起来,边接电话边穿衣服,然后匆匆出门。

  更夸张的一次,是两人结婚前,朱亚林第一回去她家“拜见未来岳父岳母”,刚寒暄完,公司电话打来,又是一个抢修任务,他顾不上礼数,连拖鞋都忘了换,就往外赶。

  这个被她视作“工作狂”的丈夫,在她生产的时候,也只待了一个小时就匆匆赶回工作岗位,她有过怨言,但又打心眼里理解他,“他们线路工人真的太不容易了”。

  那时,正赶上十八大保电的关键时期,11月初的北京门头沟地区遭遇了罕见的雨夹雪天气,造成昌门线、房门双线相继发生跳闸。

  接到这个抢修任务,朱亚林和班组的弟兄们一大清早顶着暴风雪上山了。在这种极端天气里参与线路抢修,对“朱亚林们”来说并不鲜见,甚至“每当听见打雷下雨,心就会立马就悬起来”。

  一路上,狂风呼啸,像是恨不得把人都掀起来,漫天雪花严重阻碍了行车视线,原本汽车能通过的道路被大雪覆盖,车在去往事故现场的路上打滑抛锚,差点掉到山沟里。

  危急时刻,朱亚林率先脱下身上的大衣铺在雪地上,紧接着,其他弟兄也纷纷将棉衣脱下,铺出一条“生命通道”,阻止了轮胎打滑,避免了翻车危险。

  查找事故点的路上,他走在队伍的前头,带着班组成员徒步穿梭在门头沟的大山之中,逐档查看,仔细检查导地线。零下二三十摄氏度、风雪肆虐的深山里,即便身上里三层外三层,也能瞬间被“打透”,他却把自己的外套让给了新参加查故工作的成员,因为“那个弟兄经验少,穿的少了”。

  这些点点滴滴“暖”了班组兄弟的心,也成就了朱亚林的“领导地位”。

  “遇到困难,他总能身先士卒,大家伙跟着他都觉得提气。”在班组成员张亮眼中,班长朱亚林是大家的“主心骨”,“我们都愿意听他的”。

  谈起如何“笼络住”这帮“粗汉子”,朱亚林自有一番心得:“弟兄们是在共患难中摸爬滚打,都不容易,感情很深。作为班长,就得想方设法多给大家帮忙,让哥几个少受些苦”。

  对这帮兄弟而言,班长朱亚林遇到多大的难事,也都“乐呵呵的”,从不抱怨,但总能带着大家伙把问题一个个解决了;平日里,谁家有事他都会极力帮衬,甚至瞒着妻子偷偷把大半年的积蓄借给班组兄弟买房。

  “苦干+巧干”的线路好手

  除了将心比心的以诚相待,这个“武秀才”过硬的技术本领也实在让班组的弟兄们叹服。

  在冀北电力检修分公司,朱亚林是出了名的“苦干+巧干”的线路好手,爬塔走线、带电作业、创新发明,几乎样样出彩。

  2010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准备收购巴西电网股份,刚在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带电作业实操项目拔得头筹的朱亚林,就作为国家电网唯一一名输电专业技术人员,远赴巴西参与了项目尽职调查工作。这个“工人专家”用1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大半个巴西,现场调查了4000多公里巴西输电线路资产,查清了线路运行状况,科学全面地对巴西输电线路资产进行有效评估,为国家电网公司收购巴西电网资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数据支持。

  能够这么直接参与国家电网的“走出去”战略,对很多一线野外线路工人而言,已是梦寐以求,但最让朱亚林引以为豪的,却是他发明的不少“小玩意儿”。

  在以他名字命名的“朱亚林创新工作室”里,摆放着他和团队成员的各种创新成果:传递绳牵引器、便携式接地线、防松螺栓、瓷质防振锤、打孔器、大吨位卡具、巡线无人机……这些外行人听起来一头雾水的发明创造,却是能大幅提升线路工人工作效率的“法宝”。

  他拿起工作室里的一个防振锤向记者介绍说:“你别小看这个防振锤,我们在上面的螺丝上加了个孔,再套上防松螺栓,就杜绝了线路上防振锤位移的现象,每年可以减少大量工作。”

  如今,这项技术已在冀北公司负责的线路上全面推广,防振锤位移的现象也因此大大减少。工人们开玩笑说:“有了这项技术,高空骑单线追防振锤的绝活几乎要失传了。”

  朱亚林将这些小发明创造看得极重,“这都是我们在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也许看着不起眼,但能改善我们线路工人的工作环境,让弟兄们的工作更轻省。这也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