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油菜花父子”:两代人35年接力追梦路
2013年11月11日

  春天,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一望无际、金灿灿的油菜花田,是许多人向往的游玩观赏胜地。但对于沈克泉、沈昌健父子来说,那是穷尽一生追逐的科研梦想。

  当电话那头沈昌健带着浓重的常德口音说:“喂,我是沈昌健。我正在我们家的油菜实验基地做事……”记者似乎已经看到,来年的春天,沈家试验田的油菜花将开得多么繁盛热闹,一如过去的35年那样……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养蜂人要种超级杂交油菜

  “我进大山,观察野花野草的生长,考察蜜源,在无人种植的山坡上发现几株野生油菜,生长结构特别好,其根部有效分支发达……”在沈克泉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与野生油菜花最初的相遇。

  1978年,沈克泉还是个养蜂人。当他带着蜂箱在贵州山区寻找蜜源时,他欣喜地发现有几株高大的野生油菜正精神抖擞地开着花。联想到家乡湖南临澧的油菜早已凋谢,沈克泉宝贝地将3株野生油菜带回家,他希望将两种油菜进行改良,培育出产油量高的新型杂交油菜。于是,沈家对油菜杂交育种的探索由此开始。

  没有任何科研背景,一切从零开始,对于一个普通农民来说,困难之大、之多是无法想象的。

  1979年到1980年,沈克泉连续两年利用本地油菜与花粉,对野油菜进行人工授粉杂交,但是没有达到期望的结果。沈克泉学习育种知识,沈克泉四处托人买书,一次次去农科站找技术人员咨询,白天搞生产,晚上挑灯夜读。播种、贴标签、观察、记录数据、写读书笔记……就这样,写满了整整23个日记本。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爷爷的日记本,都是一些关于种植油菜的笔记和数据,感觉很复杂深奥,完全看不懂。”沈克泉的孙女、沈昌健的大女儿沈玲回忆说。

  沈克泉对培育超级杂交油菜的执着,将全家人带动了起来。妻子何秀英鼎力支持,成了沈克泉的得力助手,在外开车赚钱的小儿子沈昌健也常被叫回家帮忙钻研油菜。“小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田里劳作的时候,我给他们送饭。爷爷在田里忙起来,都忘记了要吃饭,真的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不做完是不会回家的。常常是我做好饭两个多小时后,他们才回来。”

  套袋、观察、检查纯度、授粉、隔离、脱粒……没有专业仪器,沈克泉父子只能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经过1000多次反复实验,磕磕绊绊30多年科研路走来,沈克泉、沈昌健两父子终于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也正是这些肯定支撑他们不放弃培育“超级杂交油菜”的梦想。

  1984年,他们成功选育出具有稀植、高产、省工、省种的杂交油菜新组合“友谊3号”,连续两年在全县大面积示范种植,每亩平均产油菜籽330斤。

  2001年,沈克泉带着种子来到农业部油料检测中心申请检测,转优趋势明显。

  2004年,再次对新育的10个品种进行检测:2个达到了双低标准,另4个品种达到单低。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材料油菜新组合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从青胡茬到白髯翁 “坚持就会成功!”

  2007年3月27日,首次选择在亚洲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在武汉举行。在齐聚700位国际顶级油菜专家的大会开幕式现场,衣着朴素、蓄着大把白胡子的老头和他身旁的两株巨型油菜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68岁的沈克泉。

  听说是全世界最高级的油菜会议,有很多世界级的油菜专家参加,沈克泉特地从湖南老家临澧县赶到湖北武汉。从研究杂交油菜开始留胡须,他发誓不成功不剃须,30年风霜将他的青胡茬染成了白虬髯。

  自家的油菜高达1.8米、枝繁叶茂,等到结子时颗颗饱满,每亩虽然只种了1000-2000株,但是亩产最高达到了250公斤,国家推广的普通杂交油菜每亩要种8000-12000株,亩产最高却只有200公斤,沈克泉得意极了,多年来因为研究杂交油菜所受的辛苦和委屈也值了!

  “农民搞科研,很多人都笑我们是‘做梦’,不相信我们能成功。”沈昌健说,父亲沈克泉在研制“友谊三号”油菜种子时,为了得到反馈数据,曾将种子半卖半送给周边的老乡,“种了长得好就告诉我们一声,种得不好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我们的种子基本上都是白送的。”事实上,种植这种油菜的农民都取得了好收成,但有关部门认定他卖的是假冒伪劣种子,认为“农民不可能发明新品种”。沈克泉气得当众哭起来,“难道农民就不能搞科研?”

  的确,一般人都很难想象普通农民会搞科研,那要付出太多太多: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扛不下去,在父亲沈克泉的劝说下,沈昌健卖掉了带给家里最大经济收入的中巴车,带着三万元卖车款回家专门搞油菜研发,一家人的生计就靠儿子沈昌健和儿媳朱春贵农闲时外出做些小生意贴补。

  沈克泉有两儿四女,为了油菜科研,筹钱的筹钱,帮工的帮工。大儿子沈昌华夫妇外出打工赚的钱全补贴家里搞研究;沈昌健的两个女儿,更是从小就跟着父母下地帮忙。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心都扑在了油菜上面,手上一有钱就是想怎么买肥料、怎么种油菜。我和妹妹都知道家里不宽裕,大学期间也经常出去打工,做过家教,搞过促销。”沈玲说。

  全家动员,依然杯水车薪,而沈克泉终究没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2009年12月,由于积劳成疾和严重的肺结核,沈克泉老人去世了。在弥留之际,他拉着儿子沈昌健的手说:“我没时间了。油菜事业不要丢,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

  子承父“梦” 油菜花的春天脚步近了

  “爸爸……如果可以尽量给我打点生活费……不好意思再跟同学借钱了……等我和姐姐有能力了,一定帮助家里……”几天前,正在衡阳实习的小女儿给爸爸沈昌健发来短信,委婉地表达希望父亲给寄点生活费。沈昌健只能无奈地说:“再等等吧。”

  至今,沈昌健已经欠债28万,“能借的钱都借完了,现在人家都不敢借给我们了,怕我们搞不好全都砸在里面了。”

  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

  “这是我父亲一辈子的事业,最后的嘱托,我不能辜负。”沈昌健说。“如果不把杂交油菜搞成功,就对不起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湖南省农科院的黄菘教授的肯定、中国“杂交油菜之父”傅庭栋院士的鼓励、华中农大的傅东辉博士专程赶到临澧考察……沈昌健厚厚的通讯录上面记录着许多人名字和电话号码,其中许多都是他曾经联系的杂交油菜方面的专家学者还有社会上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如果有记者来采访,他也会一个一个细心记下他们的联系方式。

  2011年5月,“沈油杂819”新组合高产示范地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超过220公斤,再创新高。

  最近,沈昌健在家里忙着对油菜种子进行分类,这些种子都是要拿去进行检测的。沈昌健说,一旦通过检测,他的种子就有希望通过审定了。现在还有油菜籽厂家找到他,要跟他合作,资助他做研究。沈昌健希望自己的种子能形成一个产业链。

  沈昌健说:“离梦想还有一大步。”

  “你会像父亲支持爷爷那样,支持爸爸吗?”

  沈玲说:“我会,我和妹妹都会的。”

  是呀,冬天将要过去,春天还会远吗?(来源:中国青年网 记者:朱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