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只要有可能,就要表示感谢
——访哈佛大学博士泰勒·本-沙哈尔
2011年05月05日
眼下在广东,《幸福的方法》是绝对的畅销书,单月的预订数在十万册以上。经由出版该书中文版的当代中国出版社周五一社长大力协助,羊城晚报记者通过电邮联系上了该书的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博士。
“为东西方搭建这座桥梁,把和谐带给个体与社会,正是积极心理学以及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采访中,泰勒博士不仅与读者分享了他的成长经历、对“幸福”的研究心得,而且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中国的深厚感情。他说:“把幸福的理念带到中国的学校,这点令我最快乐。”
修身自省,允许自己“成其为人”
羊城晚报:泰勒博士您好,您的书被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推荐给大家,在广东非常热销。
泰勒:得知这本《幸福的方法》被汪洋先生推荐,我深感荣幸。能得到这么一位令人尊敬的政治家的认可,我对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前景感到乐观,对这门学问走向世界也感到乐观。因为对世界上很多国家来说,中国扮演着示范性的角色,如果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中国得到推广,我深信其他国家将会紧随其后。为东西方搭建这座桥梁,把和谐带给个体与社会,正是积极心理学以及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羊城晚报:您在书中提到,自己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并且有过“30年不幸福的时光”。但现在,您却卓有成效地在研究并传播如何使众人更幸福的学问。这中间经历过什么样的过程?
泰勒:我经常告诉学生,我是传授这门课的合适人选,因为我不是生来就幸福,而是经过艰辛的努力才获得幸福。所以,我知道如何从不幸福走向幸福,懂得如何去教别人。
最开始的时候,促使我对“幸福”这个话题感兴趣源于我的不幸福。我在哈佛大学读硕士时成绩优良,还是个顶尖的运动员,社交关系良好,然而我并不开心,因为那些对我没有意义。从外在看,我一切都很好,可我自己心里清楚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想要克服自己所面临的困境,所以就开始学习有关幸福的学问。我涉猎了古代伟大思想家的诸多著作,例如孔子、老子、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名著,当然还有当代的研究者在此方面的探索,包括马丁·塞利曼、柳波莫斯基和其他人。这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著作使我变得更快乐,我想把我所学到的知识与他人分享,于是便有了这本书的面世。
羊城晚报:您曾谈到《幸福的方法》一书与中国的古老哲学存在某种关联,您在研究中曾受过孔子或老子的启发吗?
泰勒:是的,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极大地启发了我。例如,儒家认为修身和自省是做人之本,这构成了我的学说的基础:要想领导他人,必须首先管好自己。我的另一个核心理念是,允许自己“成其为人”,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向自然学习,一切顺其自然。
所谓允许自己“成其为人”,是因为正常人都有恐惧、悲伤和焦虑,当我们安然接受这些情绪时,就有可能克服它们。相反,拒绝接受那些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就会招致沮丧感和不快乐。然而,如果我们没有时常经历悲伤或焦虑等这些自然情绪,那也是不正常的。当我们允许自己经受痛苦的情绪时,我们更可能打开心门,迎接积极情绪而变得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