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城山泰安寺重启山门
2012年06月11日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青城山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寺庙,千年禅林泰安寺曾在四年前的汶川地震中几近全毁。经过四年的重建,今年5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
泰安寺始建于唐,属禅宗中的曹洞宗,明代臻于极盛,是中国西部的一个佛教文化聚集点,具有悠远、丰厚的内涵。寺庙地处五峰环抱、五溪汇流之处,形如出水莲花,气聚脉和,环境空灵,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著名佛学家赵朴初大德亲笔手书“古泰安寺”四字镌刻山门。自唐宋以来,泰安寺一直是禅宗弟子向往的圣地,明代臻至鼎盛,楼阁壮丽,甲于青城,僧众逾千人。明末一度毁于兵火,清乾隆时得以大规模重建,至民国时期尚有庙产地5000余亩(包括山林)。
泰安寺历代名僧辈出,北周奇僧香阇梨和尚、唐代远赴印度求法的青城明远禅师、大诗人白居易的老师青城神照禅师、五代至北宋云门宗代表人物香林澄远禅师、明代白云鑑随禅师、清代丈雪通醉禅师等高僧,都曾在泰安寺一带修行和讲学。白云鑑随禅师圆寂于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前任主持普能大师的带领下,泰安寺重现辉煌,香火旺盛,并成为青城后山风景区的旅游胜地。
2008年,汶川大地震,泰安寺建筑几近全毁,镇寺之宝--唐代水月观音石刻也被损毁。但建于清代的大雄宝殿和一尊珍贵的乌木观音像奇迹般地留存了下来。回忆当初从云南赶回寺庙时的情景,住持洪法法师说,当时自己脑中一片空白,难以置信离开前那金碧辉煌的寺院会变成如今满目的断壁残垣。
地震发生后,正在云南研修的泰安寺住持洪法法师不顾余震危险立即返回寺院,组织僧众抗震救灾,抢救文物,并协助当地政府安定群众,筹集2万余斤大米赈灾施粥。灾情稳定后,全寺僧众倾力重建寺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下,在香港陈廷骅基金会整体捐建和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下,通过三年的恢复重建,寺院规模宏丽,殿宇庄严,更胜从前。
泰安寺重建竣工典礼暨佛像开光法会以“感恩奋进、和谐发展”为主题,在5月23日至24日期间还相继举办了千僧斋佛,书画、禅茶表演,慈济功德会挂牌仪式等系列活动,并以佛教斋醮的独特仪式感恩祖国、感恩社会,虔诚祈祷国泰民安,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祈愿世界和平。
重建后的泰安寺,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占地约15亩,是一个四重三进、逐级升高的复合建筑群落。中轴线上的四重建筑分别为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山门与弥勒殿合一,内供弥勒佛、韦陀菩萨,两边是四大天王。山门左右两边为钟、鼓楼,飞檐高挑玲珑,曲线优美,典型的四川清代楼阁建筑风格。观音殿内供奉的正是那尊度过地震劫难的乌木水月观音像,意态闲适,妙目含悯。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左右随侍文殊、普贤菩萨。藏经楼内的主尊则为毗卢遮那佛,并有四尊幸存的宋代石雕天王像。藏经楼左侧的小坡上有普能大师肉身灵塔。
泰安寺建筑虽大部分为新建,但做工精良,相当准确地再现了古典建筑的格局、风貌、气韵,体现了重建过程中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屋顶、屋脊、屋檐、墙角等处的细节装饰上更是精益求精,人物、动物、花卉、吉祥图案的微型雕塑、浮雕层出不穷,创意十足,充分发挥了川派古典建筑灵巧生动,极富民间生活趣味的特色,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文化价值。例如,在观音殿屋顶的四角,分别饰有不同姿态、背景的观音小像,精致非常,国内罕见。而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的屋顶、屋脊还饰有大象、金毛犼、梅花鹿、青狮、白象、白兔等各种动物形象,与各自殿内的主题呼应,不仅生动、美观,更具巧思与深意。
泰安寺内尚存数十株百年以上的银杏、红豆树、楠、樟等古树名木,历劫挺秀,与建筑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