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虎丘山云岩寺
2012年05月28日
云岩寺又名虎丘寺,位于江苏省苏州西北距城七里的虎丘山上,佛寺沿小山而筑,将山包于殿宇之后,有“红日隐檐底,青山藏寺中”之说,历来高僧辈出,文人雅士慕名而至。
传说虎丘山中有虎占山为王,危害生灵。曾在寒山寺挂锡的寒山僧乃文殊菩萨的化身,其坐骑青狮恼于白虎作恶,趁文殊闭目养神之机,潜出山门,直扑虎踞之丘。虽降伏白虎,却已来不及返回佛门,跌落于枫桥之南化作石山,被降服的白虎,也化成今天的虎丘。
佛寺沿小山而筑,将山包于殿宇之后,有“红日隐檐底,青山藏寺中”之说。据寺内碑刻记载,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司徒王珣、司空王珉兄弟舍宅为寺,名“虎丘寺”。当时寺建于剑池山下东西两处,本是两个寺。唐时为避李虎 (唐高祖李渊祖父)之讳,便改名为“武丘报恩寺”。会昌年间(841~847年)佛寺废毁。后来重建时,合两寺为一寺。五代末,增建虎丘塔。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年)重建时又改名为“云岩禅寺”,塔名也改为“云岩寺塔”。清康熙年间更名为“虎阜禅寺”,但人们仍习惯俗称“虎丘寺”。
云岩寺计有千佛阁、转轮大藏殿、土地堂、水陆堂、罗汉堂、伽蓝堂等寺院。宋宁宗品定天下禅宗丛林,双林列为十刹之九,为东南一大名刹。惜其殿宇多已不存,整个仅存山下之断粱殿与山顶之虎丘塔。宋以后为禅僧挂锡之处。临济禅宗十二世宋僧绍隆来此主事,一时众僧云集道声大扬,遂形成祥宗一支虎丘派。虎丘派以绍隆为祖,影响不小。当时绍隆名传宇内外,日本使者来华必到虎丘拜谒。绍隆坐化后建塔于虎丘之东山庙西松径后,塔前竖一石坊,俗称隆祖塔院。
绍隆禅师有一次拜谒师父圆悟。“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圆悟并举起拳头猛喝,“还见什么?”绍隆答:“见。”圆悟道:“头上安头。”绍隆闻此言,豁然开朗,脱然契证。圆悟喝吐道:“见个什么!”绍隆说:“竹密不妨流水过。”师父圆悟频频领首,为徒弟的颖悟而欣慰。这与“拈花微笑”一样,借某种声音或形象而破执传心,两个意境相遇,灵光一闪,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断梁殿为十四世纪元代建筑。入殿仰望,可见中间主粱两段贺木拼接而成,故又名梁双殿。地方志载:“其如此构造者,系摹仿旧制。盖虎丘旧有梁双殿,传为古迹。宋淳熙中有僧凡庸,好修造,尽毁之,故古迹淹没。后人重新结构,拟恢复旧观,亦以双木接成殿梁,俗呼断梁殿,其用意只为保存古迹耳。”可知此殿为现存已不多的一座重要的江南元代木构殿宇。
虎丘塔位于全山风景之制高点,早巳成为古城苏州的象征。塔始建于十世纪末五代,建成于北宋初。塔八角七层,高四十七点五米,全砖砌,重约六千四百吨,仿木楼阁式。塔身施以平座、腰檐,每面有柱枋斗拱,用柱分成三间正中壁壶门,两侧隐作直楞窗。顶刹杆上已无刹件,仅存铁制覆钵。每层高宽内收,塔的轮廓成为微微膨出的弧线型。塔底层每边五点六五米,对径十三点六六米。外壁之内有回廊,塔心置方形小室。木梯设在回廊内,使塔心与外壁分开,这是宋塔中少见的形式。室内壁面粉塑着宋代待征的纹样,对研究古代装饰有相当价值。塔自建迄今屡加修葺,明末时开始向东北倾斜,一九七一年测量巳倾斜二点三五米,为中国的斜塔。千年逝去,王朝更迭,惟有虎丘塔依然巍巍耸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