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成安无符寺
2012年05月21日
元符寺位于河北省成安县城西北18里之东二祖村村北(该村原属滏阳县、磁县。1945年后属成安县)。据《磁县县志》记载,元符寺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在寺内建塔,安放二祖慧可大师灵骨。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昭义军监军使李朝正在塔前立碑。唐元复二年、宋嘉祜二年曾两次重新建塔。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饮赐寺名曰“广慈禅院”。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改今名。
据佛教史籍记载,菩提达摩来华传经,不遇高徒而面壁九载。慧可立雪断臂而求真传,是为禅宗后第一代传人。实及修行办道之静地。成安县广泛流传着二祖慧可许多传说,很多村庄都因他的过化而改名。根据这些情况可以推断出,曾在邺城附近游化传法五十多年的慧可,原来曾经多次到过距离邺城只有四、五十里的成安,并且在民众中树立起了崇高威望,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唯有如此,才能威胁到辩和等传统佛教势力的地位,从而促使他们为“护法”而到官府告状。因而,在他遇难之后,很有可能是信徒用小船悄悄将他的法体运到了芦村。
时光荏苒,转眼五十年过去,隋朝灰飞烟灭,李唐取而代之。贞观十六年(642),尉迟敬德奉朝廷之命在芦村为二祖慧可建寺。唐开元二十年(732),在寺内建塔,安奉二祖慧可大师灵骨。芦村因慧可大师安葬于此,遂改村名为“二祖村”。
唐贞元六年(790),唐德宗追赐二祖慧可为“大祖禅师”。唐天复二年(902)、宋嘉祐二年(1057),曾两次重新建塔。宋明道二年(1033),钦赐寺名曰“广慈禅院”。宋元符三年(1100),改为今名“元符寺”。元符寺因是二祖舍利的安奉之地,成为著名禅宗祖庭。佛教史籍称之为“二祖元符禅寺”。日本佛教界将其尊为“二祖山”。
民国之前的元符寺,规模浩大,气势宏阔,占地达240余亩。仅寺前广场,就有20亩之广。三间山门殿向南而开,第一进院落为大悲佛阁,观世音菩萨立像神圣庄严;第二进院落,二祖舍利塔巍然矗立,直入云端;塔北相继为韦陀殿、大雄宝殿,大殿内供奉着燃灯、释迦、弥勒三世佛祖;大殿前两厢各有禅堂一排,可供几百僧人坐禅修行;其后为背座殿、藏经楼。“二祖山”真的有山-寺后筑有一座人工土山。山上林木葱郁,鸟语花香。
鼎盛时期的元符寺,住僧成百上千,楼台殿阁雄伟庄严,禅堂寮房错落有致,宝塔高耸,铃铎穿云,晨钟暮鼓,发人省思……在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前来这里云游参访的各地僧人不绝如缕,每逢法会更是香客如云,游人如织。由是,宋元时期这里形成了远近闻名的二祖镇。
二祖山-元符禅寺的精髓,无疑是二祖塔--大和之塔。因为,此塔安奉着慧可大师的真身舍利。
二祖舍利塔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塔基周长29米,塔身高54米,莲花顶4米,主塔上又有一座6米高的小塔。二层为一级,最上三级封顶。每级塔室均有佛像,塔角飞檐挂有铜钟。从塔下北门可登临塔顶,举目远眺,十数里风景尽收眼底。塔南门设佛殿一间,供奉着二祖慧可塑像。
舍利塔建成之后,人们将屯塔用的大量泥土转移到元符寺后院,堆成一座土山,名曰“二祖山”。山上植树栽花,立亭建阁,其幽美景色,其恬静环境,与山前的大殿、高塔相互辉映,浑然一体,形成佛国独有的极乐净域。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昭义军监军使李朝正在塔前立“达磨碑”的同时,对二祖塔进行了修缮。其后,唐天复二年(902)五月二十八日、宋嘉祐二年(1057)五月八日至十月六日,两次重修。
元末战乱,二祖舍利塔毁于兵燹。明永乐十三年(1415)。在唐宋塔基上重建了“二祖禅师灵感塔”。所以,老照片上的二祖舍利塔塔体为八角形,呈现出鲜明的明代风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磁州知县蒋擢对二祖塔进行了最后一次大修。
光阴荏苒,世事无常。日寇入侵后,时局动荡,盗贼四起。每有兵匪之祸,二祖村的民众便逃进元符寺,钻到二祖塔内躲藏、瞭望。1938年春,一股土匪从临漳窜到二祖村一带抢掠。许是愤恨二祖塔对村民的庇护,土匪们放火焚烧,致使塔顶跌落,成了一座残塔。
两年后的《磁县县志》这样记载:“因年久代湮,无人修理,数里之外,遥见残塔半座,突出林表,殊为可惜。”
建国后,在很长时期内,文物胜迹属于四旧,佛教更被列入封建迷信,元符寺以及二祖塔更不可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与修缮。特别是1966年3月8日的邢台大地震,造成塔基2米往上通体有一8公分宽的裂缝,部分塔体倒塌。
改革开放之后,日本佛教界多次到元符寺遗址朝拜,渴望早日修复寺院,重建二祖舍利塔。韩国、台湾、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的佛教信众,屡屡来礼拜二祖圣地。中国佛教协会也认为,禅宗六祖中,其他五祖均有安奉之地,唯二祖慧可祖庭尚是一片废墟,希望将元符寺作为重要的佛教圣迹尽快恢复并开放。
经过20多年的筹备,二祖元符寺终于开始修复重建。工程占地面积120亩,总投入1.2亿元。二祖舍利塔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届时将赴省城迎回二祖舍利,举行隆重的安奉大典。
诞生于贞观盛世的这座古寺,历经千年岁月,多次浴火新生。数年之后,又将再现辉煌。(来源:禅刊 作者:张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