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法眼宗的发源地——南京清凉寺

2011年08月03日

    南京清凉寺,位于江苏南京鼓楼区清凉山上,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南京清凉寺创建于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五代十国之杨吴.顺义中(公元921年至927年间),大丞相徐温重建,名兴教寺,请悟空休复禅师住持;南唐.升元初(公元938年)元宗李璟扩建兴教寺为清凉大道场,礼请文益禅师住持,从此,石头山改称清凉山;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72年)改称清凉广惠禅寺;明.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3年),周王朱橚(su)重修山寺,成祖朱棣(di)题额“清凉禅寺。

    南京清凉寺原有规模较大,供奉文殊菩萨,其旁另有小九华寺,供奉地藏王菩萨。故在农历七月初一至三十日的一整月中,清凉山庙会十分兴隆,茶棚相连,戏台众多,前来观光和进香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清凉山也因其香火兴旺而闻名江南。后主李煜常留宿寺内。寺内德庆堂,相传为后主题额。

    南唐时,清凉寺住持文益禅师在此创立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文益禅师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大法眼禅师。后有高丽僧三十六人来清凉寺,从文益禅师再传弟子延寿学法。法眼宗由此传至国外,而清凉寺则成为佛教界法眼宗祖庭。近十多年来,常有韩国佛教界人士来清凉山寻访、拜谒祖庭。二零零九年六月二十日,有关方面将原清凉寺一座佛殿及五间禅房交给佛教界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清凉寺恢复后,清凉山还将重建一座标志性的弘法建筑。自清凉寺公园南大门进入后,左右两边有山,中间为一条狭长地带,为清凉寺的总体发展规划预留了很大空间。

        清凉山山高100多米,方圆约4公里,现已建成清凉山公园。园内树木葱郁,地势陡峻。清凉寺在清凉山南麓山坳处,现仅存五开间平房一座,红墙黑瓦,四周植桂花与翠竹,门上书“古清凉寺”四字。房前围墙圆门上书“清凉别苑”,房后有六角亭一座,亭内一口古井,称还阳泉。古井开掘于南唐保大三年(九四五),因名保大泉,又名义井。井水丰沛,水质清冽。井亭北墙上镶一石碑,南面刻还阳泉三字,为书法家萧娴所书;北面为书法家庄希祖所书还阳泉简介。扫叶楼在西侧山坡上,是座三开间二层翘角木结构建筑,为龚贤旧居。龚贤(1619-1689年),字半千,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诗人,明亡后在清凉山定居。他曾作自画像,手执扫帚作扫落叶状,因之称扫叶楼。崇正书院在清凉寺东侧山坡上,明嘉靖年间修建。书院共三进,前两进两侧有游廊相连。第三进称“清凉胜境”,筑于高处,正殿是一座高6米、宽16米、深20米的重檐翘角古建筑,殿前有水池与石刻的流水龙头,西侧是二层的“江天一线阁”,东侧有假山、水池、六角亭。现崇正书院辟为中华奇石馆。馆东边有驻马坡、翠薇园等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