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五台山普化寺:体现民国建筑风格

2013年09月10日

    普化寺位于五台山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南二里处,坐落在清水河东侧山脚下。寺庙地势平坦,布局整严对称。普化寺原称玉皇庙、帝释宫,明崇祯年间(一六二八年至一六四四年),因这里建有一座玉皇阁,里面供著玉皇大帝,所以又有玉皇庙之称。现在建筑是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在玉皇庙的废墟上重建的。殿宇坐东向西,以中院为主,南北各有两层院落护持,形成五院并排,占地面积为1.58万平方米。

    这里的建筑特点,一是楼廊式格局,二是装饰精细,门上券口、檐下槛墙、墀头角柱石和柱础等多有汉白玉石雕,体现了民国年间的建筑风格。

    寺前立一堵高大的影壁,上部有仿木建筑的砖檐雕,中部影壁墙嵌有三块圆面形石雕,下部是石建须弥座,束腰、上枭、下枭、上枋、下枋部分均雕有人物、花卉、古器械等。影壁墙上嵌的圆面形石雕,正中一幅为“福禄寿三星共照”三位神仙高龄未卜,和蔼慈祥,带有现实生活中长者的风度。北侧的一幅为“周文王请姜太公”,画面很有趣。这堵高大影壁,精雕细刻,是五台山寺庙影壁中的珍品之一。

    从影壁左侧的砖券洞入院,看到的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殿额立一块石制匾,匾刻“普化寺”三字。天王殿三门并开,前檐墙上镌刻有“法轮常转”四字。殿的柱础上、槛墙上、中门券口上、墀头角柱石上都为石雕,有的石雕风中遥竹,透出潇洒俊逸的气韵。有的石雕刻画出一种自在生活的情调。还有的石雕画面予人一种独特的美感享受。如,牧童骑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牧羊人手执鞭子,入牧绵羊;一农人扛着镢子,超时赶着大象,头顶着松枝上登有喜鹊;一老者骑驴过桥,桥下水流湍急。大殿中还有叙述《西游记》故事情节的石雕。在民国年间这些石雕由皈依佛门的南山寺九宫道首领普济和尚的弟子募化修建,故该寺与南山寺石雕内容一样。

    殿内两壁供有雄壮威武的四大天王,正中殿坛上的弥勒像屏扇的背面,立有石雕韦驮菩萨像。另外,普化寺天王殿与台怀寺庙区天王殿设置不同,添加了与四大天王齐坐的《封神演义》神话人物“哼哈”二将,一尊脸色黑中透红,一尊脸色红棕,均一手拿降魔杵,一手拿法环。

    天王殿后的大雄宝殿是该寺的主要建筑,该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绕殿四出廊,檐额挂有“大雄宝殿”木匾,前廊柱间的木制券口缕空雕刻二龙戏珠,廊内柱间装十二块格扇,裙板雕龙,上部是花窗。檐枋上的垫板绘有彩画,斗拱与斗争间装垫拱,重施以彩绘。总得看去,大雄宝殿的装修精细而华丽,有别于该寺其它一般建筑。殿内主供释迦牟尼佛,佛旁有文殊、普贤二菩萨,殿两壁供有十八罗汉。山墙两内壁上部,有大型壁画,属佛传图,又称释迦谱,描绘了释迦牟尼由太子到出家成佛的过程。殿后壁右角,还供有一尊老文殊,下颔长胡须,面部如罗汉,在五台山塑像设置中别具一格。

    坐东向西的大雄宝殿,南北两侧各有上下两层三十间木楼建筑,层层出廊,廊柱排排,楼廊中段墀头之间券洞相通,下廊与上廊有木梯相接。沿楼廊绕转,或立于楼廊下凭栏观光,又有一种满眼风光扑面而来的雅趣。

    一九九六年,山西省社科学院崔正森、山西著名摄影师李安保发现该寺背靠的山脉犹似静静仰卧著的一尊身体魁梧,长达三千馀米的慈祥大佛。这一仰天大的佛两臂直伸,双手作弥陀定印,目置於小腹上面;这一仰天大佛两腿平伸,双脚蹬在南山上面,远远望去好似一位安祥慈悲的圣人,默默地躺在清水河畔,领略著五台山这块佛国圣地的兴旺繁荣。这尊仰天大佛既是文殊道场的又一灵迹,也是五台山胜地的一大景观。(来源:南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