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人类早期的名字是不固定的,只是简单地以人体某些特征来做名字。由于随着环境的变化,人体的特征也会发生变化。加之特征的有限性,易同性,使这种方式越来越不适应交往的需要。如是,氏族社会的部落首领和部族战争涌现的英雄中,开始拥有自己固定的名字。随着文字的出现,原来由口头表达的人名,也进化到文字阶段。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名字由一个随意用来区别彼此的称号,演变为代表固定身份的标志,已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赋予了人名不同的世代特色。在我国最早有规律可寻的夏代,当时的人崇拜太阳,采用的是干支纪年历法。因此,当时的帝王和贵族都喜欢用天干命名。史书记载的夏代帝王名字太康、仲康、少康等人。据后人考证,这些名字中的“康”字即天干中的“庚”字,是传说中的十个太阳之一,夏代的其它国王如孔甲、胤甲、履癸等,名字中的“甲”、“癸”都是天干。商代帝王取名更是如此,从其开国之君商汤(又名太乙)至亡国之主帝辛(纣王),商代共30位帝王,无不以天干命名,当时的王公贵族取名也大多如此。
  到了周代,随着人口的繁衍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取名开始注重文采,人名制度也日臻完善,优美动听的名字不断涌现,如姬发、孔丘、庄周、李耳、屈平、宋王等。同时,这一时代还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五则”、“六避”取名原则。根据这些取名原则,人一生下来必须根据信(身体特征标志),义(婴儿表现的天赋),相(相貌),假(假借),类(象似)取名;同时要避开国名、山川名、官名、疾患名、祭品名、祭器名,甚为讲究 ,也十分繁琐。
    周代人的取名特点一直延续到秦朝以后,直到汉代才有所改变。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整个社会充满雄阔、宏大、蓬勃向上的气象。这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意识反映在取名上,就出现了用过、武、勇、雄、彪、胜、霸等充满英雄主义和刚阳之气的字眼取名的现象,如孔安国、于定国、苏武、孔奋、班勇、杨雄、班彪、夏侯胜、魏霸、黄霸等等,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西汉王莽当权时,实行双名之禁,提倡单名,当时人们 的观念中存在对双名的鄙视,认为取双名给人以低贱的印象。王莽政权垮台后,取单名的风气一直延续了近300年。直到南北朝时才略有改观,因此,《后汉书》和《三国志》里面的几个人物几乎是清一色的单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信教之风日盛,上层贵族和文人更是沉迷其中,表现在取名上多用“之”、“道”、“玄”、“灵”、“僧”、“惠”、“昙”等字眼,如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家族,其子7人,其孙2人,其曾孙2人,祖孙四代12人共用“之”字取名,毫无避讳。在中国姓名史上是十分特殊的现象,此外如萧道成、张道陵、王玄谟、谢灵运、王僧达、陆惠晓、王昙首等无不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取名特征。
  隋唐五代时期,流行用标榜排行的字取名,如张十三建封、卫十八处士、李十二员外、朱十三娘、胡二娘、江十一娘、朱十二娘等。唐末五代时期,世风日下,社会动荡,朝中乏人,由于“彦”字指有才能德行的杰出人物,所以,这一时期的许多人都于“彦”字取名,仅唐末至宋初的几十年里,以“彦”字取名见于史册的大小人物就有145人之多,其中的知名人士,有唐末宰相徐彦章,后梁都指挥使杨彦洪,后汉大将武彦寿等。整个官场政界,群“彦”飞舞。
  宋代,社会流行表示老态蕴义的名字,这是受当时成熟稳健,抒发悠然自得的社会心理影响。于是就形成了许多人都喜欢故作老气横秋之志的社会风气,表现在取名上多用“老”、“叟”、“翁”等字。如孟元老、刘辰翁、徐荣叟等。就连号称独步诗林的陆游,也受此风气影响,自号“放翁”。由于文化的高度发达,一些饱学之士在为人取名时开始喜欢引经据典,如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名字就出自《诗经》“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同时,随着宗族观念的强化和谱学的兴盛,同宗共族的人采用辈谱字取名的方式开始流行,使其成为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取名的重要手段。其后,用五行理论取名盛行一时,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取名方法,影响至今。
  清朝严复译注的《天演论》风行一时。“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成了最时髦的话题,为知识界广为推崇。受此影响,当时人们在取名时也不甘落后,如李天择、张竞生、陈竞存、秋竞雄、胡适之等名字就反映了这一历史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里,特别是建国后至文革前的二十多年里,名字的时代烙印更为突出。
  建国初期,体现时代特征的名字主要是:建国、建华、建中、建民、建设、新华、新民、兴华、和平、援朝、志军、朝华、朝生、京生、开国、卫国、爱国、国强、国兴、国栋、国盛、国庆、光耀、振华、爱华、中华、卫平、永平、志国、志学等。
  大跃进时期,许多人取名为:跃进、铁汉、胜天、跃华、跃国、超英、超美、思改、新生、更生、向阳、学锋。这些时代特征典型的名字,可以映衬出当时战天斗地、大炼钢铁群众运动的历史画面。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政治口号式的名字铺天盖地而来,这一时期最常用的名字有:文革、红卫、红旗、永红、向红、向东、继红、继东、卫红、卫东、学英、敬东、忠东、学军、学农、学武、显红等。这一时期,那些体现传统道德观念的取名用字,如财、富、贵、福、义、信、德、贤等字都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红、革、卫、文、武、东、学、忠、军、农、闯、冲、勇、猛等。使用率最高的字是“红”字,人们争相取这些政治口号式的名字,其用意已超出了名字的本质作用,更多的是为了表现一个人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程度,甚至期望这些名字带来好的政治命运。
    随着“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结束。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审美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有知识的年轻一代父母都喜欢给自己的孩子起一个优雅动听、新颖脱俗的名字,一些蕴义美好,清新秀丽的字眼,如曼、蒂、颖、磊、晶、萍、倩、婷、茜、婕、姗、娜、莎、凯、轩等大量用于取名,但由于这一时期取单名之风盛行,加之那些缺乏文化的父母特别是农村父母,喜欢仿照别人的名字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使得同名同姓现象日趋严重,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近十几年来,由于姓名文化发展较快,人们在给孩子取名时较为慎重,人们极少取传统式的、口号式的人名,取而代之的是诗意化的和中西合壁式的人名。
  总之,中国人的名字由于历史上各个时代背景不同,大都带有各自时代的历史烙印。了解这些不同的特点和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名字的作用。

   1  2